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太受歡迎了怎麼辦> 五【有關從哪來的從哪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五【有關從哪來的從哪來】 (1 / 3)

我們論述了“大多數人的需求”是決定性因素,這將推動電影產業往一個方向發展,從20年前至今這個發展始終沒有停下,於是我們從《霸王別姬》發展到了《小時代》和《致青春》,從老戲骨發展到了小鮮肉。

那麼又為什麼會如此發展呢?按照我們的論述,這應該是大多數人的需求改變了,他們不需要《霸王別姬》,需要《致青春》,是這樣麼?

很遺憾,是這樣的。

文化產品的發展始終是遞進的過程,我們用手上的每一分錢為未來投資,資本根據我們的投資去進行他們的投資,哪裡需求旺盛,哪裡得到的發展就多一些,哪裡薄弱,就會減少一些,這而有些像進化論中的自然選擇,只不過自然變成了人文選擇。

如果這樣的話,我們豈不是變Lo了?這是否是一種文化滑坡,或者說是“退化”?

如果將“我們”定義為“中國電影市場觀眾”的話,是的,Lo了。

但是,沒有任何一個人變Lo,只是我們這個集體變Lo了。

人的審美與三觀通常也是遞進的,總會向著更成熟更深邃或者更多樣的某個方向發展,因此不會有哪個觀眾會突然變Lo,即使有也很少很少,遠不比大多數人的遞進。

那為什麼“我們”會變Lo。

因為“我們”是一個動態的集體,“我們”總在變。

20年前的“我們”,該是一個稀有的城市青年集體,那時城市沒那麼大那麼多,教育資源與就業機會選對稀缺,也沒有網際網路,更沒有那麼多錢,能買票進電影院的門檻相對較高,我們可以粗略地將其概括為“傳統城市青年”,這些青年佔全國青年的比例一定很低,也許15%,誰知道呢。

那時的“我們”,大概就是這麼幾千萬人,可以根據當時流行的作品來推斷他們的審美,應當偏文藝一些,無數的創作名垂青史,其中他們喜歡看王碩和金庸,當中有部分喜歡詩歌,尤其是海子的,有部分人喜歡民謠和搖滾,喜歡羅大佑和崔健,一部《甜蜜蜜》令他們淚流滿面。

他們是市場的全部,根據他們的審美,資本和創作者們不遺餘力地滿足他們,滋潤他們,不斷的推動下,終於誕生了《霸王別姬》和《仙劍奇俠傳》(誰敢說不是國產?!)。

如此的演化下,這一批“傳統文藝青年”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審美觀,雖然60後瞧不上70後,70後也看不上80後,但年輕人基本上還是均勻的進入市場,擁有“未來投資”,一切優雅而又淡定。

現在不同了,城市青年不再是什麼稀罕的東西,只要你有勞動能力,來到城市,都可以成為一個城市人,都可以賺到錢去電影院,代價並不比一頓飯多多少。

即便你頭一天還對自己家鄉以外的世界一無所知,一旦你進入城市擁有工作,你的消費能力將不亞於任何一個傳統的城市青年。

於是,這個新城市青年,不知不覺的也會拿起錢包,為未來投資,無論是看一部電影還是打一局手機遊戲。

他有權作出任何他喜歡的投資,無論是小鮮肉還是王者榮耀,他買女裝當大佬上街都沒毛病!

所有的這一切,構成了新的“我們”,那些20年前的“傳統青年”,大概在其中,也就剩下15%了。

而另外85%的“我們”,伴隨著經濟大爆炸擁有了“未來投資”,與60、70、80這代人均勻的更迭不同,之後的年輕人們猶如一顆重磅炸彈,轟地一聲宣佈入場,《小時代》的成功也許正是這次入場最通徹的號角!

他們並未發出太多聲音,但聰明的資本家和創作者能聽到——

“我們來了!”

新晉擁有“未來投資”資格的“我們”,通常還沒有機會鑑賞那麼多作品,接觸那麼多文化,甚至沒有那麼多時間,在“文化閱歷”上,他們單純的像一個孩子,但他們手上的“未來投資”,卻並不少於任何一個“傳統青年”,重要的是,他們幾乎在幾年內,瞬間佔據了市場的大多數,經濟大爆炸可不會談什麼優雅,就像爆炸一樣,“噗!”地一下,就填滿了全部!

這部分我不得不多說一句,我個人沒有任何文化歧視,我堅定的認為,一個人的文化欣賞水平,審美觀,甚至是智商,都受限於他的成長環境,如果我出生在一個與世隔絕的鄉村,並且生活到現在的年齡,我將不可能讀懂這篇文章,這簡直不可理喻。

這種歧視是不可理喻的,如同歧視自己的媽媽不太會用電腦一樣不可理喻,這與人的品質能力沒有任何關係,純粹是生長環境的結果,任何人都要《黑貓警長》開始,不然看《你的名字》只會昏昏欲睡。

回到“未來投資”上。

“新青年”與“傳統青年”對比,無疑有巨大的不同,二者無分高低,但如果將所有的不同例舉出來,恐招不適,請自行腦補,要注意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並沒有任何主觀判斷,且不包含任何惡意。

在此僅說明,新青年是在短時間內,“嗡”地一下子出現,大概在《小時代》公映前後成為了絕對市場主力,這麼說是不嚴謹的,實際上可以用資料研究的方法來確保嚴謹,因為不是專業學者,在此略過。

隨著經濟與城市規模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未來投資掌握在了“文化閱歷相對較淺”的“我們”身上,曾經自詡為“文化精英”的人們,手上的票子並不比一位剛進入城市得到工作的,沒看過什麼電影的人更多,這種數量上的碾壓隨著經濟發展愈發加劇,“我們”的比例愈發失衡,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電影越來越差”這個結果了。

【這真的不怪小鮮肉,小鮮肉是“我們”投資出來的,為了滿足“我們”而存在的產品。】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