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我們”站在鄙視的高塔上俯視著“小鮮肉的粉絲們”,同時另一隻手開啟AV的下載種子,欣賞著各位老師的傑作。
就俗不可耐,唯利是圖,有傷大雅,沒有內涵等所有角度來看,***憂貌似都不如小鮮肉。
只因為***憂滿足了我們的需求,而小鮮肉滿足了他們的需求。
【作為受益者,便認為理所應當;一旦被拋棄,才搖旗吶喊!】
是的,所有厭惡小鮮肉人們(包括我在內),相當程度上被市場拋棄了,因為我們手上的“未來投資”太少了,被多數人用數量碾壓了。
如果對此不滿,罵小鮮肉粉絲的姑且還能勉強算是罵對點兒了,罵小鮮肉和幕後資本的實在錯的離譜,就像競選失敗的政客罵投票箱一樣荒唐。
至此論述都是通順的,但我們要儘量杜絕犯“想當然”的錯誤,現在的一切都侷限於中國,我們不妨站的更高來看這一切,最直觀的類比無非美國。
我們會驚訝的發現,美國佬的審美也並不比“我們”高到哪裡去,賈斯丁比伯什麼的不是照樣大行其道麼?他們的年輕人和我們的年輕人都喜歡一樣的東西!他們的消費主力同樣有一大部分“文化閱歷”很淺的人。
可憑什麼,他們的產品如此優秀,且百花齊放???
這種跨越視角的反駁思考是值得提倡的,但本身這個反駁並不成立。
首先,美國佬貌似並不比我們好到哪去,同樣有相當多的人對於現在佔據半壁江山超級英雄嗤之以鼻,與上世紀九十年代超級經典相映成輝,他們面臨同樣的境遇。
但必須看到,他們的局面比我們好的多,如果說他們的市場膨脹了2倍,那麼我們的市場就膨脹了10倍,如果說我們的“傳統”佔據“15%”,那他們至少還有“50%”。
美國在近20年來,並沒有經歷我們如此快速的經濟飛躍,換句話說,他們的“未來投資”是相對均勻的,一代一代人均勻的來,均勻的走,並沒有發生我們這樣如此爆炸的“未來投資”。
從10到50歲,他們的手上的“未來投資”相比於我們要分佈均勻得多,城市人口的數量並沒有太大的變化,20年前有70%的人有資格進電影院,現在可能到90%了。
而我們,在20年前這個數字也許只有15%,而現在是70%。
的確,在美國,每年也會有“文化新人”進入電影院,他們雖然“文化閱歷”尚淺,但已經擁有了不錯的工資,與我們的新人完全相同。
但在美國市場,這樣的新人比例遠低於我們。
他們的城市人口本就佔大多數,絕大多數人以及他們的父母,從出生時就是“我們”了,他們的每個年齡,每個群體,都相對均勻的進行“未來投資”,賈斯丁比伯的確大行其道,但和他同級別的明星簡直太多了,他只是其中之一。
美國當然也有小鮮肉現象,有小鮮肉粉絲,只不過,這個群體與其它群體相對均勻,並沒有我國如此誇張的比例碾壓一切,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型別的電影。為各種需求的人服務。
更關鍵的是,考慮到觀眾的多樣性,他們無法依靠“小鮮肉”就賺的盆滿缽滿,更多的觀眾是挑剔的,閱歷豐富的,你必須要拿出來足夠好的東西才行,有小鮮肉也許更好,但如果電影是坨屎,除了賈斯丁比伯的粉沒人買賬!
如果讓賈斯丁比伯搔首弄姿就可以獲得3倍的利潤,誰還有心思用數年的時間精益求精呢?或者說,更多的觀眾要求電影本身精益求精,而非賈斯丁比伯。
資本家和創作人可沒什麼“良心”,他們單純為了賺錢,只是他們“小鮮肉的套路”收益有限,已經是被迪士尼公司隻手遮天了,作為正常的電影集團,唯有想方設法做好電影才能賺到錢,否則觀眾不會買賬。
【真正逼好萊塢做出好電影的,不是他們自己,而是觀眾。】
其實他們也不必在乎電影是否好,只在乎賺錢,只是在他們那裡,好與賺錢是幾乎劃等號的,而在我們這裡顯然不是,流量與賺錢才能劃等號,與流量畫等號的又是各種奇怪的東西……總之,“好”真的是“費力不討好”。
與中國資本家一樣,美國資本家大可計算一下偶像粉絲的比例,然後在立項前,也許也會出現類似於剛剛《致青春》與《霸王別姬》一樣的對話,不過在他們的文化中,應該換成《暮光之城5》與《西部世界:人性與智慧》。
也許他們的經理會做出這樣的報告:
“關於《暮光之城5》,現在諸多主演都是超級大碗,他們的片酬是好萊塢的頂峰,如果啟用原班Cast,片酬成本就超過一億五千萬美元了,整個影片成本將超過2.5億,算上宣發和分成,我們需要7.5億美元的票房才能保證盈利,作為參考,《暮光之城4》的票房大概是7億美元,還算不錯,總之這個專案有保障,但需要突破。”
“至於《西部世界》,相對容易啟動,我們已經買到不錯的劇本了,根據我們的調查,25—50歲的觀眾都會感興趣,科幻元素與人文結合是個趨勢,在保證演員陣容強大的基礎上,我們有能力將成本控制在2億美元之內。這部電影沒有太多的參考,我們判斷他至少能達到《星際穿越》的水平,全球票房有理由衝擊六億美元,不過我們不太看好美國市場,我們的觀眾太蠢了,反而中國市場始終處於某種飢渴狀態,像《星際迷航》《雲圖》這種需要動腦子的電影,在中國的票房甚至比美國本土還高!”
聽過這些之後,老闆與股東們面臨了真正的抉擇,公司的下一步的命運掌握在他們手中,他們卻很難確定哪個投資成功率更高,因為二者能撈到的“未來投資”貌似不相伯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