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爵,字列五,重慶榮昌人。早年深受反清復明思想的影響,後來加入了同盟會。
在成都創辦了書報社和列五中學,積極從事反清革命的宣傳活動。
他曾與同盟會員熊克武等人密謀,在四川江安、瀘州和成都起義,但均遭到失敗。
去年,應重慶同盟會員的邀請,張培爵赴渝擔任重慶府中學學監。
他以教書辦學為掩護,用三民主義思想教育青年學生,積極發展同盟會員,密謀在渝起事。
在張培爵的領導下,重慶府中學成了革命運動的樞紐,張培爵也逐步成為重慶革命黨的核心人物。
四川保路運動爆發後,張培爵負責編制了起義計劃,積極籌集資金和運輸武器彈藥。
張培爵召集在渝同盟會員開會,準備在重慶發動武裝起義。
但是重慶同盟會沒有掌握武裝力量,他們在等待時機。
當張培爵接到夏之時的聯絡書信時,立即決定配合夏之時攻城。
當夏之時的起義軍進抵重慶浮圖關時,張培爵命令重慶的革命黨人和袍哥,組織敢死隊突襲浮圖關,配合起義軍殺散了守關的清軍。
重慶知府紐傳善,巴縣知事段榮嘉見大勢已去,被迫跪地向革命黨繳出官印,令全城掛出白旗投降。
辛亥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上午,重慶舉行起義軍入城儀式。
起義雄師高舉“成立中華民國”“反清興漢”和“保路安民”的旗幟,手臂上纏紅布條,雄赳赳地開進城,重慶民眾趕到朝天觀,夾道歡迎起義軍入城。
群眾遊行隊伍押起知府紐傳善,高呼口號“歡迎革命軍!”“推翻清政府!”
張培爵組織各界代表及群眾數千人,與起義軍一起在朝天觀召開獨立大會,通電全國宣佈重慶獨立。
經革命黨領袖孫中山批准,同意在重慶成立蜀軍政府。大家推舉張培爵任蜀軍政府都督,夏之時任副都督。
林紹泉看到夏之時很得勢,就裝成對他很親近。
夏之時認為林紹泉若受到自己的抬舉,他應該會全力支援自己,便推薦他擔任蜀軍總司令。
其實林紹泉認為自己過去是趙爾豐的心腹,官階一直比夏之時高,他素來看不起夏之時。
重慶蜀軍政府成立後,立即釋出安民告示:“大軍起義,雞犬不驚。興漢排滿,保商衛民。倘有匪盜,乘機搶劫,軍法從事,殺之無赦。”
宣佈:“除正稅賦稅照舊完納外,所有厘金暫予豁免五日,其他進口各項雜捐,盡行裁撤。”
這些惠民政策,受到了重慶市民的歡迎。隨著新政府機構的成立,清王朝在重慶的統治宣告結束。
重慶宣佈獨立後,各道、府、州、縣相繼響應,給四川全境反清起義運動巨大的推動。
接著,川東南五十七個州縣相繼宣佈獨立,都表示接受重慶蜀軍政府的領導。
這時,趙爾豐還坐在成都總督府內,指揮清軍與同志軍血戰。
蜀軍政府決定,立即調集步兵七標和一個炮兵營,組建起北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