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器要先把粒子'壓縮」成離子束,然後按照嚴格的時間間隔,從次級加速器注入到主加速器管道中。
每一團這樣的粒子,就叫團簇。
一條粒子束中團簇的密度越高,碰撞的週期就越短,反應就越劇烈。不過另一方面。
隨著團簇密度的升高,加速器的裝置損耗、材料經費支出也就會越高。同時呢。
由於碰撞量級的不同,每臺加速器的團簇密度上限也是不一樣的。
好比現實中每把槍械的發射頻率是有上限的,超過了這個數字就會導致槍管過熱,影響槍械的壽命。
如果把LHC比喻成陸盾2000。
那麼J—PARC頂多就是個普通的自動步槍。
眼下J—PARC把團簇數量提升到了1270個,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已經在透支J—PARC的壽命了。
只能說霓虹方面下了狠心,一定要把那顆粒子給找到。
上輩子是粒子對撞機的同學應該都知道。
雖然粒子的軌跡是個機率模型,但在引入了粒子密度模型後,某些「事件'的機率可以精確許多。
當然了。
精確後的量級依舊可怕,一般是10的23次方左右。
不過這種量級對於超算而言還算可控,其落在實處的性質就是.....對撞點。
例如LHC有四個對撞點,每個對撞點上的理論最高束團交叉頻率是40MHz。也就是說。
每個對撞點最多可以有每秒4千萬次的束團交叉。
配合其他組計算出來的費米麵資料,理論上七家機構中,最少有兩家可以得到準確的結果。
再不濟....
也是3倍標準偏差以下的....跡象。
注:
住院掛水,37.5度,寄!
粒子身份馬上就要揭開了,216章其實有個伏筆,不知道有沒有人能發現,建議回去複習一下,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