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大明即便是集結再多兵力,就算是再來個二十萬軍,戰力再強上幾分,也會因為天險、後勤等各方面的因素,而導致對於麓川無法形成威脅。
那思倫法這個麓川王,便是名副其實了。
當時大明在雲南的兵力極為稀薄。
但沐英仍然意識到定邊不可不救。
當然,如果他慘敗甚至被麓川擒殺,大明在雲南的軍事力量就會徹底崩潰,這也正是思倫發希望的。
因此,沐英以少量兵力與思倫發決戰,無疑是極大的軍事冒險。
思倫法是麓川開國雄主思汗法的孫子,雖然也有幼子的說法。
其在麓川內部的權力鬥爭中勝出,殺死前任國主思瓦發而繼位,並曾在景東之戰中擊敗明軍。
此時麓川也正處於上升期,顯然堪稱勁敵。
麓川的兵力,是大軍三十萬,戰象百餘頭。
麓川的兵力構成,無軍民之分,聚則為軍,散則為民。
遇有戰鬥,每三人或五人出軍一名,擇其壯者為正軍,呼為“錫剌”。
錫剌持兵禦敵,餘人荷所供。
故軍行五六萬,戰者不滿二萬。
則麓川雖然全民皆兵,然而戰兵輔兵劃分非常嚴格。總共動員三十萬人,戰兵當在八萬到十萬。
而沐英這邊,只有堪堪三萬人,長途奔襲至於定邊。
雙方實力對比極為懸殊。
麓川的步兵雖然在方陣作戰技巧上不如明軍,但更擅長遊擊、伏擊和山地格鬥。訓練度方面,麓川也有直屬於君主的精銳武士。
作為東南亞霸主,麓川能夠從中南半島招募兵源,來自印度、緬甸和寮國的優質僕從弓手,與麓川本國培養的精銳標槍手、強弩手互相配合,形成很強的遠端火力。
甚至在騎兵上,麓川也可以說實力不菲。
滇馬中並不缺乏可以用於作戰者,最原始的馬鐙就發源於西南地帶。
由於馬匹體型較小,麓川騎兵無法披掛厚重的馬鎧,防禦力不足,然而耐力頑強,擅長翻山越嶺,更加適合叢林山地作戰。
沐英馳援定邊,人人皆乘馬,但其中不可能都是騎兵。
有很大一部分是騎馬步兵。
時三月十五日,明軍抵達定邊,此時麓川軍隊正在圍城,他們修築了堅固的土木工事,建造大量攻城武器攻城,令城池搖搖欲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