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的戰術打法主要是以騎兵突擊為主,遠端奔襲,戰術包抄,騎射作戰。
這樣的戰術打法,讓他們在歐洲戰場、西亞戰場上所向披靡。
但也是這樣的戰術,在叢林中一點兒作用也沒有。
因為騎兵根本就跑不起來。
騎兵無法奔襲,也沒辦法按照騎兵的方式作戰。
因此,當蒙元軍隊和安南軍隊作戰的時候,差不多就相當於“以己之短,攻敵之長”。
安南那邊但凡有點想法的將領,都不會傻到跟騎兵去硬碰硬,拖延下來,吃虧的就是蒙元了。
在安南失利後,自然對於西南這些地方,也就沒有了什麼想法。
而雄踞西南的麓川王國,在蒙元晚期,利用蒙元的軟弱不斷擴張領地。
當明軍入滇後,早就嚐到好處的麓川王國更是沒有任何收斂,完全不怕與新生的大明王朝抗衡。
在定邊之戰前,麓川已經和大明進行了三次戰役,兩勝一負。
除了摩沙勒寨之戰的小敗之外,思瓦發和思倫發時代分別取得了永昌和景東之戰的勝利,令控制線繼續北進到永昌、景東一線。
直到洪武二十一年。
藍玉在捕魚兒海一戰,使得大明獲得階段性的勝利,而西南地區的失利,讓朱元璋非常不爽。
北元那邊的殘餘覆滅,讓大明可以抽出更多的兵力,來平定西南。
隨著朱元璋一道諭旨,二十萬大軍集結,要一鼓作氣,蕩平麓川。
雖說二十萬大軍,便和遠征倭國那樣,並未全是戰兵,輔兵也包含了許多。
但以大明的戰力,這些軍士都是久經沙場,加上一路連勝,士氣如虹。
麓川王國也有著自己的野心。
定邊以北,是著名的紅河,流入安南北部。
從據永昌、景東到進取定邊,麓川的戰略目的都在於全據紅河天險。
如果能進一步北上佔領大理所在的洱海盆地進行防禦,那麼防線就徹底圓滿無缺,即便不能佔領大理,紅河源頭的險峻地形同樣難以侵入和進行兵力投送。
因此,在得知明軍正在大規模集結之後,麓川國主思倫法,舉國之力,發動號稱三十萬的大軍,進攻定邊。
思倫法盤踞麓川,除了車裡等地區外,周邊幾乎所有傣撣民族地區均被“麓川”所兼併。思倫法自稱“麓川王”。
倘若麓川真的得以在明軍大舉進入雲南之前,全據紅河天險,建立穩固防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