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雪視角> 第86章 學市盈率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86章 學市盈率 (2 / 3)

上雪說過, 好公司不等於好價格,我們把八項指標加上巴菲特的股東盈餘和透視盈餘就可以得到評價一家公司是否是好公司的“十維評價標準”。

看起來很多,但認真一想,我們可以合併同類項。

比如若我們會算股東盈餘就可以直接跳過“第5項, 經營性現金流”這個指標,巴菲特的“股東盈餘”就是對現金流指標的一個最佳化, 而“透視盈餘”這個指標巴菲特看的更多的也是它的增長率,這個和我們的“第4項主營業務增長率和淨利潤增長率”也有重合的部分, 如果我們將“第4項”和“第1項 ROE”結合起來看,透視盈餘的增長率不看其實也可以, 因為這三個指標基本上趨勢是差不多的。

但大家注意了, 上面所有的所有隻能告訴我們一家公司好不好,不能告訴我們它的價格到底貴不貴, 要看價格,大家就需要進一步學習估值:市盈率、市淨率、市銷率、市佔率、企業估值倍數和現金流折現這些指標, 上雪將之歸納為判斷一家企業價格究竟美不美好的“估值六維評價標準”。

我們本章學的就是標準中的第一個:市盈率。

市盈率之所以排在估值指數之首,就是因為它分子是市場價格, 反應了市場狀況, 分母是每股盈利,反應了公司的賺錢能力,既照顧了市場,又照顧了基本面,比較實用。

如果市場上兩家同類公司賺錢能力一樣,公司A的市盈率比公司B低,那就說明公司A的股價目前暫時低估了, 很有可能在未來會上漲, 我們應該買入公司A。

這個方法是沒錯,適合同行業比較, 但基本又是扯淡,因為市場上沒有兩家一模一樣的公司,比如摩根給阿里巴巴估值參考的是亞馬遜、ebay和京東, 但這四家公司其實差別很大,就算做的都是電商業務,其客戶群、市場環境和商業模式其實都有區別。

所以市盈率這個指標,大家最好只拿公司的PE自己和自己比,具體參考我們之前說的PEG那個指標,如果小於1就是低估了,硬要拿PE去跟同行比,除非同體量、同市場、同產品的公司估值相差很大,不然沒有什麼參考意義。

市盈率的分母是公司利潤,所以這個指標對於公司利潤的依賴度非常高,但是利潤這玩意兒其實在有些行業裡波動很大。

比如網際網路、生物工程、有色金屬、鋼鐵化工、還有其他諸多高科技行業,凡是利潤不穩定,波動很大的公司, 市盈率就不適用了。

對於地產和鋼鐵這種強週期的公司, 市盈率甚至是一個反向指標,也就是不是越低越要買, 而是越低越要賣, 因為公司的股價越低它就越貴。

估計看到這裡不懂財務的小夥伴又要看懵了,心想:“臥槽,居然還有越低越貴的道理?”

呵呵,當然。

上雪給大家舉個例子。

比如一家公司每股股價100元,每股盈利10元,它的市盈率是10,但是過幾個月,它因為週期波動,大家可以簡單理解為做生意有旺季,也有淡季,淡季來了,公司產品不太賣得出去了,結果公司短時間內利潤驟降,每股盈利變成了1元,這個時候即便市場上股價跌了一半,跌到了50元,但是市盈率反而變成了50,也就是公司賺錢能力下降了90%,但估值反而貴了5倍!

這就是我們俗稱的,週期股,週期股的特徵就是:越跌越高估。

這個時候我們以為10倍市盈率買進去50倍賣出,誰知價格已經虧了50%下去。

這個例子說明了我們選股票,不會看市盈率,或者只看市盈率,後果有多可怕。

《雪視角》後期會給大家講週期,仔細講,掰開了揉碎了講,目前如果大家對於週期一知半解,那就記住上雪的話:不要碰!不懂的東西不要碰!

再重複一遍:不懂的東西不!要!碰!

如果你們只會看市盈率,你們就去選那種長期利潤非常穩定的公司,比如每年比上一年穩定增長個10%左右的公司,食品飲料,也就是俗稱大消費就是這類公司,這類公司你們看市盈率就不會是坑,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

上雪在這裡給大家提個醒,雖然利潤很重要,但一定要結合我們之前的八維評價標準來看,不要只看利潤。

做過財務的都知道利潤這東西可操縱空間太大了,對於有些行業而言,基本上就是我想要它有利潤,它就可以有利潤,熊市的時候隱藏利潤,反正公司釋放了股價也上不去,因為熊市基本上市場都沒錢,牛市的時候釋放利潤才是正道,推升股價到一個極不理性的程度,然後高管陸續減持套現,不要太完美。

市場上有些投資者即便用扣非後淨利潤來算市盈率,其實也不一定靠譜,扣非後的淨利潤操縱空間還是很大,總歸一句話,評價公司絕對不能依靠單一指標,因為每個指標,只要是財務指標,全都有缺陷,畢竟分子分母,加加減減的科目本身有侷限,所以我們一定要多維度去衡量。

市盈率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它只管利潤,也不看公司為了達到這個利潤承擔了多少風險。

比如公司A今年賺100元,這100元人家自掏腰包,從去年賺來的錢裡抽出10元再生產,毛利率90%,另一家公司B也賺了100元,但這100元是創始人從隔壁老王家裡借了10元達到的,這麼一比,雖然公司A和公司B看上去的賺錢能力一樣,但他們背後的風險是不一樣的,如果公司B創始人賴賬賴了幾個月,晚還了隔壁老王的錢,隔壁老王一棍子把他打死了咋辦?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