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餘華的話,賈有為是覺得虛偽的。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張口閉口都是餘華。一提到這個作家,十之八九就是那個長篇《活著》。
就連現在所謂的80後,90後的新生代評論家,免不了好些人是對某人作品的評價就是你寫得好,像《活著》的風格,寫得不好,去看看《活著》。
大家不都是在活著嗎?說得好似大家當中的誰就死了一樣。小人物,老百姓,無論是在時代的變遷當中,還是太平盛世當中,永遠都是一群活得苦逼的人,為活著而活著的人。
頗為像另外些小朋友們點評一些作品,文筆不好,多看看郭敬明寫的,文筆好,你看看郭敬明寫的,讓你覺得自己還得多多努力和提高。原本最重要的思想性,內容性,都早已經排在了文筆的後面。
賈有為的腦袋裡面完全就是隨意的想著什麼就是什麼。他沒有按照一定的思路一步步地分析。
自己之所以會選擇王小波的《黃金時代》這部中篇,那是有著他的理由。他開始動筆,默默地進行著必要的相關工作。
賈有為一心二用,不無覺得自己是一個心理陰暗的人。別人一提到川端康成,往往都是他的《雪國》,《伊豆的舞女》,《古都》。
哪怕自己不喜歡川端康成的絕大部分作品,也有一個例外喜歡的,那就是《睡美人》。沒有看過的人,一聽這名字,誤以為會是童話故事那般的情節內容。
實際上,大錯特錯。按照正常邏輯思維而言,這就是一部有關變態老頭子去嫖妓的故事,還不止一次,而是五次,最後還是一個雙飛。
只不過,黑的女人死了。她的屍體就如同狗一樣的被人拖走,運送到了另外一個溫泉浴場,從而進行一個真相掩蓋。其實,兩個地方是同一個老闆在經營著。
馬爾克斯所說的靈感來源,應該就是因為川端康成《睡美人》所帶來,從而寫出了《苦妓回憶錄》。這兩部作品的共同之處都寫得是老頭子嫖妓。
另一個讓賈有為確認了自己心裡陰暗的佐證還有三島由紀夫的《憂國》。這是他看過三島由紀夫作品當中排在心中NO.1位置的作品。
除此之外,賈有為還喜歡君特·格拉斯的《鐵皮鼓》。寫作手法依舊是黑色幽默,這作品當然是也有“不健康”的內容。
德國鄉村男孩。他覺得成人的世界裡充滿著邪惡和虛偽,他決定不再長大。他從樓上跳了下來,結果他真的就不再長高,身體停留在三歲的高度。
奧斯卡的養父,同時和奧斯卡都佔有了外祖母帶了一個女僕瑪麗婭的身體,並且生了一個孩子。
這其中還有男主角奧斯卡一個11歲男孩子給16歲少女,口X的內容。希特勒上臺後,奧斯卡的養父加入了納粹黨。1945年,蘇軍攻佔了但澤,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