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浩緊趕慢趕,總算在除夕前,返回了安陽城。
而在孫浩離開後,漢軍對滕國和晉國的攻勢,也暫停了下來,開始按照孫浩新制定的整編計劃,進行編制上的調整。
直到大漢歷198年的五月,已經休整了半年的漢軍,才渡過了麟河,對滕國的昆州和陵州,以及晉國的饒州和毫州,再次發動了進攻。
這一次出兵,孫浩並沒有親自去領兵,不過很快從燕國傳來的一個訊息,讓孫浩不得不再次召集軍隊,準備御駕親征。
燕國,與漢國東北四州中的博州和磁州相接壤,燕國的開國皇帝,是當年梁國“五王之亂”中燕王陳嘯。
燕國最早便是燕王陳嘯率軍,吞併了梁國東部的五個屬國而建立的,到了漢國建立之時,燕國透過擴張,已經擁有著十二個州和超過六千萬人口。
只不過隨著漢國的建立,燕國逐步走向衰落,後來燕國更是向漢國稱臣。
如今燕國只是一個擁有不足八百萬人口的小國,燕國的大部分疆域,已經被新崛起的東祿人給佔了。
東祿人是東部平原上,一個半遊牧半農耕的民族,雖然東祿人崛起只有一百多年,但卻已經滅國無數。
根據七旗衛所得到的情報,東祿族能夠控制的人口數量,恐怕要在兩億以上。
東祿族的首領,也與草原各族一樣被稱為大汗。
東祿族的軍隊,分為十二個旗,即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黑旗、鑲黑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正綠旗和鑲綠旗。
每一旗的五百正兵為一個“牛錄”,五個“牛錄”為一個“甲喇”,五個“甲喇”為一個“固山”,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將領。
東祿族的每一個旗,除了正兵之外,還有大量輔兵的存在。
比如一個“固山”的正兵,大約在一萬二千五百名左右,其輔兵則一般為正兵的兩倍,能夠達到兩萬五千人。
東祿族的十二個旗,每個旗多則擁有超過二十個“固山”,少則也擁有十幾個“固山”,總兵力至少有八、九百萬。
並且東祿族的軍隊,一直以武器精良、戰力彪悍而著稱。
這次東祿族正綠旗的旗主博爾晉,親率正綠旗的八個“固山”入侵燕國,自覺難以抵擋的燕國,立即向漢國發出了求援。
東祿族正綠旗的旗主博爾晉,之所以要親率大軍討伐燕國,是因為燕國斷然拒絕了把彩雲公主嫁給博爾晉當侍妾的要求。
燕國的皇帝陳宣,有意把他的大女兒,也就是彩雲公主,送入孫浩的後宮。
在安陽城的皇宮之中,左丞相諸葛亮對孫浩說道:“陛下,只率領御林軍的第一鎮,兵力是否少了一些?”
因為安陽城周邊的大部分軍隊,都調往了滕國或者晉國的戰場,所以孫浩這次只准備率領已經完成了整編的御林軍第一鎮,前去救援燕國。
孫浩斷然說道:“御林軍第一鎮足有二十萬精銳的甲兵,救援燕國已經足夠用了。
只需讓沿途的各郡縣,準備好二十大軍的糧草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