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吧。”
“少尹的意思,這個節骨眼,就不要節外生枝了?”
潘應龍讚許地點點頭:“不錯,就是這個意思。”
李昖三人禮拜大雄寶殿的阿彌陀佛、大悲殿的大慈大悲觀世音像等七處佛像後,又參拜了方丈悲無大和尚,聽他講述真義宗的戒律。
“其一持不捉金錢戒。本宗僧人不得觸控錢財,不接受錢財供養,佛院不設功德箱,僧人安心修行。
其二日中一食,每天只吃一頓飯,午後不再飲食,獨藥品除外。
其三行腳、乞食。”
李昖問道:“行腳?大和尚,這是什麼意思?”
“行腳就是行頭陀。”悲無和尚答道,“比丘上乞佛法以資慧命,下乞飲食以養身命。依照《梵網菩薩戒》之規定,本宗僧團每年秋季都要例行的二時頭陀,外出遊化經行,隨緣教化度眾。”
“哦,原來如此,大和尚請繼續為我等講解。”
“檀越有禮了。
本宗戒律其四,不接客僧禮。常住僧眾不接受外來掛單僧人的禮物,若有供養須上交佛院。客堂執事對客僧的禮拜要給予回禮,平等對待。
其五,一切供養歸佛院。僧人化緣乞的一切供養,全部上交僧團,由常住根據需要統一分配。
其六,三衣缽十八物不離身。僧人三衣缽不能離身,三衣必須為壞色。十八種物為《梵網菩薩戒》中所規定,僧人行頭陀時所必須攜帶的物品。
其七,不化緣,不求人。有求皆苦。無所求,苦才逐漸息滅。恪遵修行原則,不化緣,不求人,心不攀緣,方能人心死,佛心生。
其八,依教奉行。依佛所教,放下自我知見,去除分別執著,和合共修。”
李昖愣住了,“不化緣,不求人?你們還持不捉金錢戒,那行腳時怎麼辦?”
悲無和尚說道:“託缽去乞討,不得開口,施主願給就給,不給就走。只求七家,數滿則回。僧頭把各自乞來的食物合為一處,均分給眾僧,多則多吃,少則少吃,無則餓肚子。”
李昖、沈義謙和鄭仁弘深受感動,真心實意地念了一句:“阿彌陀佛。”
潘應龍在一旁輕聲地對沈永珍說道:“可惜啊,正是如此守真苦戒,真義宗傳播才如此艱難。”
“少尹此言何意?”
“世人習慣交換。燒得香火,捐得功德,就心安理得地要佛祖保佑這,庇護那。所以天下佛剎,香火興旺,功德滿箱。
真義宗佛院不收功德,世人怎麼肯相信在這裡拜的佛祖會保佑自己?”
沈永珍若有所思地點點頭:“有道理!”
李昖三人要在洪光院留宿幾夜,沐浴佛法,潘應龍留下書辦小吏照應,帶著沈永珍先回京師。
第二天一早,順天府衙門口,潘應龍剛從馬車裡下來,看到欒永芳從旁邊鑽了出來,對著這邊拼命招手。
叫護衛放他近身,剛走近他也不說話,給潘應龍懷裡塞了一卷文稿,轉身就跑。
潘應龍雙手捧著一卷文稿,一臉懵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