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特色竹編也因為國寶熊貓在此生存也顯示出來了獨特的地方特色,圖案的層次依據顏色與編制技藝區分形成鮮明的對比,在以瓶身圖案顏色增加層次,形成鮮明的地方特色。
三、竹編藝術的經濟價值與市場潛力
在長期的發展和應用中,又有手工藝品的創造貼近於民間生活,美在勞動中逐漸產生,更能夠帶動人的視覺感官,實用的竹編逐漸演化成藝術的表達方式。
竹編具有藝術價值、歷史價值以及經濟文化價值,在價值中最顯著的體現就是經濟價值,經濟價值決定了竹編藝術的市場定位與市場發展潛力;同樣的,經濟的開發能夠保護瓷胎竹編的文化價值發展。
隨著科學的進步與時代的發展,手工業逐漸退出生活的舞臺,然而手工在市場上的價值也隨著數量的缺少而逐漸升高,物以稀為貴,瓷胎竹編的市場價值也在增值。
其實,隨著科技的發展和資訊時代網路的快速發展,網路的文化傳播也是對於瓷胎竹編的一個良好的推廣與宣傳渠道。用趙思進的話說:“40歲以下的年輕人,在編竹器的,幾乎沒有。”
而對於年輕人來說,隨著文化水平與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於藝術產品都產生出濃厚的興趣。現在的藝術市場消費方向主要是中老年人,他們退休以後對於文化藝術精神的需求增大,這是瓷胎竹編目前市場上的主要發展主要方向;而年輕一代的經濟水平提高對於物質的需求得到了滿足以後,開始尋求精神文化的發展,這也是未來市場的一個主要發展方向。
瓷胎竹編體現的實用價值與藝術價值正是現在社會所追求的物盡其用,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僅僅能夠作為裝飾品,也能夠當作實用品,這對於瓷胎竹編來說是一個較高的市場份額。
在全球經濟化的體制內,瓷胎竹編代表的也是中國的藝術文化,在外交方面也被人們廣泛使用,在國家代表之間交換兩國文化的時候瓷胎竹編就被提出,瓷胎竹編所擁有的工藝與藝術價值使其暢銷港澳、東南亞、英國等地區。瓷胎竹編無論對於國內還是國外的市場都具有極大的影響力。
四、結語
竹子是歷來的文人墨客詠歎的物件,竹子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物性也讓竹子富有創造性,柔韌纖長是竹子的生長特點,而民間藝人利用竹子本身所具有的特點創造出多種藝術品。
其中竹編瓷器便是其中之一,它因為擁有細膩和精緻的諸多工藝特點和審美價值為不同階層的國人喜愛,由於用土所燒製的瓷器本身難免有陶瓷類手工藝品易碎的特點,而有了柔韌的竹子作為外罩,就為瓷器多了一層重要的保護膜,更多了一層具有藝術價值的包裝,二者在本質上互補,相互依附,形成獨具的特點。
竹編距近已有千年發展,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複雜的製作工藝,精美的圖案,讓其獨具內涵與品格,凸顯出竹子的文化與氣節。瓷胎竹編的工藝價值與文化價值使它具有經濟價值,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審美水平的不斷提高,精神文化擴大需求,工藝產品需求量增加,像竹編瓷器這樣具有工藝價值和歷史底蘊的工藝產品逐漸擴大市場份額,並會受到更多消費者和收藏者的喜愛。
站在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平樂古鎮白沫江畔,發源於天台山玉宵峰的白沫江自西向北流經古鎮,給古鎮帶來了豐饒和靈氣。正是夏季豐水期,白沫江江水浩蕩,喧囂磅礴。就是這條江,給平樂古鎮帶來了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帶來了厚重綿長的人文和一江鍾毓……
2018年8月3日,四川成都邛崍市平樂古鎮的瓷胎竹編傳承人陳錦梅,和往日一樣坐在自己的工作室裡,她的手中忙碌著瓷胎竹編,不時的功夫,瓷器上就被精美的竹編包裹起來。細細觀賞陳錦梅的作品,精緻精細。
在茶器上進行瓷胎竹編,是陳錦梅每天的工作。陳錦梅的工作室依偎著白沫江,白膜江的歡唱給了陳錦梅視野和耐力,她像春蠶一樣勤勞,用細竹絲編織生活和文化,傳承著瓷胎竹編的技藝,開掘著其中的文化內涵和底蘊。
瓷胎竹編起源於清代中葉,當時主要用做貢品。胎竹編是四川成都地區獨有的傳統手工藝品,又名竹絲扣瓷,以纖細如發的竹絲,緊扣瓷器,依胎成型。2008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充套件專案名錄,被人們親切地譽為“東方藝術之花”。
陳錦梅從事瓷胎竹編瓷有20多年的歷史,她的長項是竹編茶具、竹編花瓶竹編文具等。陳錦梅心靈手巧,瓷胎竹編編織技藝爐火純青。在陳錦梅專心致志編織過程中我們發現,瓷胎竹編所用竹絲斷面全為矩形,在厚薄粗細上都有嚴格要求,厚度僅為一兩根頭髮絲厚,寬度也只有四五根髮絲寬,根根竹絲都透過勻刀,達到厚薄均勻,粗細一致,是個細活。
在陳錦梅手中竹絲翻飛中我們看到,瓷胎竹編在製作過程中全憑她的雙手和一把刀進行手工編織,讓根根竹絲依胎成形,緊貼瓷面,所有接頭之處都做到藏而不露,宛如天然生成、渾然一體。
編制時只使用竹材表面一層,纖維十分緻密,同時進行了特殊的處理,能夠耐乾燥,不變形,不蟲蛀,耐水可清洗。因此,瓷胎竹編技藝,在民間這片廣袤的土壤上,在“陳錦梅們”的接力前行下傳承,最終盛開為工藝美術中的一朵奇葩。
邛崍市平樂古鎮的瓷胎竹編為何吸引世人的目光?
陳錦梅介紹,瓷胎竹編工藝使用的竹材是經過嚴格挑選來的特長無節瓷竹。在邛崍平樂古鎮一帶眾多的竹源中,蘆溝、寨溝、金雞溝所產的慈竹能用於編織,並且只能選擇生長在陰山坡地上一年以上、兩年以下優質節長的慈竹,使用其老嫩適度,長度均勻的中間三四節。
然後,經裁料、去青、破節、曬色,再經選料、烤色、起薄、定色、刮片、衝頭、柔絲、抽勻、染色等十餘道極為精細的加工,製成斷面方正、稜角分明、柔軟如綢、均勻一致、色澤光亮、薄如蟬翼、細如髮絲的竹絲。
單單從瓷胎竹編來看,平樂古鎮人傑地靈和物產豐饒。
陳錦梅給我們播放了一段影片,這段影片記錄了瓷胎竹編的全過程。經過破竹、烤色、去節、分層、定色、刮平、劃絲、抽勻等十幾道工序,全是手工操作,最後製作出精細的竹絲。我們一行被瓷胎竹編的製作工藝陶醉和折服。
在邛崍民間,這樣的非遺傳承如火如荼。
“在長期的社會文化發展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工藝傳統,不僅是一種技術的結晶,更是一種文化精神與審美理想的載體,瓷胎竹編就是這樣的瑰寶”。陳錦梅邊編織瓷胎竹編邊對著我們說。
中國自古愛竹,四君子中竹子就佔據一席。除了精神上的意義,竹子在現實生活中也被髮揮得淋漓盡致——竹編。
竹編產品曾遍佈中國各地,而隨著取代品越來越多,現在想買竹編產品,往往要鑽到市場極偏僻的地方、去篾匠家裡、甚至去非遺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