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雨花區的非遺館裡,也有這樣一位篾匠,李元躍。
李元躍是湘西人,生於竹編世家,從事竹編事業50餘年,長得精瘦,膚色黝黑,精氣神很不錯,編竹子的時候手指飛快,外人甚至看不清他的動作。
他5歲就跟著父母一起編竹子,半玩半學到了12歲,便正式開始做竹編。
心靈手巧的李元躍編東西又快又好,一度引得無數人慕名拜師,忙的時候他一個人帶了三個徒弟,一個月能賣幾十張竹蓆。
一根竹子,從竹子到成品,要經過截竹子、刮節、剝篾子、烤料、編器身等10多道工序。
破竹的時候李元躍並沒有戴手套,他手上長滿了厚厚的老繭,竹刺也扎不進去。他笑著說,當初剛學的時候,經常劃得滿手血絲,幾十年了,熟能生巧。
破完竹子,緊跟著把竹子表面刮光滑,一片竹蔑的厚度不過一兩毫米,最窄的僅有頭髮般粗細。
這些竹蔑在李元躍的手上飛舞,編織成一款又一款精巧的產品。
竹筐、竹籃、揹簍……
這些東西,曾伴隨著湘西人們朝朝暮暮。
湘西盛產竹:山竹、桂竹、水竹、楠竹、綿竹……給竹編制品打下厚重的基礎,再加上此處山路多,人們勞作時習慣揹著揹簍裝東西,因此這裡的土家族、苗族、漢族都善竹編。
這些事情在古書上皆可找到對應。
清朝乾隆時期的《永順縣誌》曾有描述:“二三月間,婦女結隊,負背籠……”;同治年間的《永順縣誌》也有記載:“出則揹負簍,援山拾薪……”。
李元躍回憶說,八幾年的時候,村裡家家戶戶都會編竹編。
但時代發展很快,傳統竹編產品開始被塑膠、不鏽鋼、樹脂等材料取代,再加上機器生產的衝擊,在湘西大地上流傳多年的傳統手工竹編也以超出往常的速度退出人們的視線。
以李元躍家裡來說,此前他的兄弟姐妹都是做竹編的,後來他們外出工作,做包工頭、工程、電工等行業,便再也不回來做竹編了。
他就好像還沒明白髮生了什麼事,轉眼做竹編的就只剩下他一個。
李元躍骨子裡透著一份湘西人民的純樸和率真,他稍加思考說:“他們都不做了,我的生意還好了一些。”
後來他來了非遺館。非遺館裡有兩家門面,一家叫“竹藝匯”,專門賣各種成品,從竹揹簍到竹製包包,竹製產品琳琅滿目,價格也相對便宜;旁邊挨著的另一家,是體驗館。
在非遺館裡,工作和收入都相對穩定,他對現狀頗為滿意。
李元躍現在比較發愁的是,沒有人繼承竹編。
現在竹編的現狀是,老一輩在做的已經沒有幾個了,而年輕人,壓根不想學。
之前他曾讓一個年輕人跟著他學竹編,李元躍一天賺100,給他50,他不幹。
“肯定想繼承下去。”他停下手裡的活,抬頭,認真地說。
很多東西在傳承的時候都會根據時代的需求而做出相應改變,竹編也不例外。李元躍做竹編的這些年,竹編的呈現形式正在慢慢的變化。
現在竹編的內容已經不侷限於揹簍、涼蓆等日常用品,而是往精緻、優雅的工藝品靠近。李元躍充分發揮了自己對竹編的擅長,鑽研了許多竹編的延伸品,比如盤石、竹編二維碼、竹編瓷等。
盤石把石頭和竹編結合起來,一重一輕的碰撞,雙方都添了一絲靈氣。
竹編瓷則是竹編和瓷器的結合,晶瑩剔透的瓷器和竹編結合起來,竹蔑在瓷器外編織著繁瑣瑰麗的花紋,給白瓷添了一份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