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匠家中又開始響起了“噹噹噹”的金屬敲擊的聲音。烏銅走銀有了第二代傳承者。1989年改革開放後袁家重操舊業,慢慢開始恢復此工藝的製作和銷售,至今已做了幾千件作品,流傳於晉寧縣境內,1998年以後主要在昆明的古玩市場上銷售。
由於是傳統手工生產,每年製作的作品數量非常有限。由於其技藝世代獨傳,工藝配方秘不外傳,所以流傳至今會此工藝的人很少。現今傳承仍只限於袁家,只有幾人掌握此絕技。
保山烏銅走銀製作技藝始於清朝末期,清朝末期板橋懷寶銀樓(四寶齋前身),從石屏重金聘請來一位王姓銀匠,王銀匠因感激知遇之恩,遂將烏銅走銀製作技藝傳授予懷寶銀樓的萬姓人家。
到1966年,第二代傳人萬懷林,因當時破四舊等原因,成為批鬥物件,不能再做手藝,萬懷林唯恐手藝失傳,偷偷將烏銅走銀製作技藝教給了妻子金老伍。
待形勢好轉之後,金老伍又將烏銅走銀製作技藝傳予了他們的兒子萬光紅。至此,烏銅走銀製作技藝就這樣被萬光紅繼續傳承下去。
“烏銅走銀”是雲南古老的手工技藝,曾與北京景泰藍齊名,並稱“天下銅藝雙絕”,然而如今卻也瀕臨失傳危機
他1953年出生在雲南昆明官渡區,自幼熱愛藝術,對古玩珍品、青銅器等情有獨鍾,且天生具有一雙“火眼金睛”。
有一些雲南工藝美術界的大師告訴我說金大師是岳飛的後人,對於這個說法,我並未找金大師求證,因為我知道,即便傳聞是真的,像他這樣德藝雙馨的大師,也不會利用祖上的名譽去為自己博取關注度。
既然金大師從未主動提及過,我貿然發問必會顯得唐突,倒不如不去糾結這些傳言,而專注眼前的主題。金永才老師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完全是靠他自己這幾十年如一日的勤奮、堅持、鑽研、創新來獲得的。
這幾十年的風雨兼程,金大師也經歷過人生的許多波折和神奇際遇。他和他師父之間的傳奇故事,也為烏銅走銀蒙上了一抹神奇的色彩。
當年,金大師的家人覺得“天干三年,餓不到手藝人”,讓他學了銀匠,那時銀飾在雲南的需求很大,誰家嫁姑娘,也都會打一些銀手鐲、項鍊、髮簪、柳月耳環等做為嫁妝。
金大師在做這些銀飾生意的過程中,認識了他的師父——烏銅走銀大師李加汝,二人一見如故,成了忘年交。
李加汝是孤寡老人,金永才經常去他家裡照顧他的飲食起居。那時,李加汝還只是做一些尋常的銀飾生意,並未展示出烏銅走銀的絕技。
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上海手錶代替傳統的銀飾成為雲南人時髦的陪嫁品,銀飾生意越來越難做,李加汝便自己做了一些烏銅走銀的菸斗,讓金永才拿到茶館裡去賣,掙一些錢回來維持生計。
金永才這才見識到了李加汝的手藝。但李加汝只是做完了才給他,從未讓金永才見過烏銅走銀的製作過程。
自清雍正年間在雲南石屏縣誕生以來,300多年間,烏銅走銀一直被視為珍貴的奢侈品,在那個普通人工資只有十幾元的年代,一個烏銅走銀菸斗在昆明老茶館裡仍然可以賣到150元。
那時候昆明的茶館也是各種文人雅士的聚集地,稍微有些品位的人,都喜歡高貴典雅的烏銅走銀,有的人沒有錢,就拿家裡祖上傳下來的翡翠、玉石、古玩等進行置換。
金永才很清楚地知道烏銅走銀的價值,但始終不知道製作方法。過了整整8年,李加汝才收他為徒,但也沒有傳授絕技。
直到1995年,80多歲的李加汝身體越來越差,經常住院。一次出院後,李加汝和他一起吃飯,喝了點兒酒心情不錯,就對金永才說:“烏銅走銀製作技藝不能在我的手上丟失,不然我就成了民族的罪人。”
原來,師父早已把配方寫好了,他把配方交給金永才,命令他在15分鐘之內必須背熟,時間一分一秒過去,馬蹄鐘的鐘聲一響,李加汝便把配方拿起來疊好,金永才以為師父是要交給他,沒想到李加汝把配方扔到火裡一燒而淨,急得金永才趕緊回家按照自己背誦下來的配方練習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