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上世紀60年代,烏銅走銀工藝品幾乎銷聲匿跡,岳家唯一傳人嶽忠祥老人而今年事已高,欲重振祖業卻心有餘而力不足。
其女嶽麗娟為讓家族的這一絕藝不致被淹沒,在上世紀90年代初曾下決心重振旗鼓,跟隨父親學習和研究祖傳烏銅走銀工藝。
在其父親嶽忠祥老人的精心指點下,經過刻苦的鑽研和反覆的實踐,她採用特殊的配方冶煉,在銅片上純手工鏨刻出梅、蘭、竹、菊、牡丹、荷花等圖案,將銀“走”入槽中,製作出了精美的烏銅走銀工藝品,終於使祖傳的工藝絕處逢生。
晉寧是雲南青銅文化的中心。1955年至今,省市考古工作者在晉寧石寨山進行了五次發掘,清理古墓86座,出土戰國至西漢的文物5000多件。
這些可與中原商周青銅文化媲美、被國際文博界譽為“獨步世界的收藏”的文物,勾勒出足以令彩雲之南驕傲的、消失了2000多年的古滇王國的輪廓,顯現了雲南古代史上一個最燦爛的時代。
這是雲南考古界在滇文化探究中里程碑式的發現,被譽為中國三大出土奇蹟之一。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這些文物,大多數都是青銅器。天城門是晉城鎮一個歷史悠久的村落,距石寨山只有3公里多。
製作烏銅走銀的袁家住在天城門村的小梨凹,這個以竹編之鄉著名的村莊坐落在金砂山下。金砂山也因前些年出土過大量的青銅器而名噪一時。
據專家分析,古滇國的青銅鑄造工藝非常精湛,當時的人們能採用單範澆鑄、空腹範澆鑄、夯築範澆鑄、套接範澆鑄、失蠟法澆鑄等方法,製造用途多樣的生產生活用具和工藝美術品,並使用鍛造、模壓、鏤空、鎏金、鍍錫、鑲嵌、彩繪、線刻等後期加工技術,使青銅器更具實用性和更精美。
古滇國工匠對青銅合金比例有著較為準確的認識,並能熟練地應用,他們採用的合金成分多達6種以上,除了人們熟悉的銅、錫、鉛、鐵外,還有鎳、矽等。
他們根據自己對青銅器效能和用途的設計要求,調整合金成分,改變合金比例,或使之提高硬度,或增強韌性,滿足了生產和生活的需要;他們巧妙利用合金比例,改變銅器的顏色,使之烏黑髮亮或潔白生光,從而滿足人們的審美情趣。
烏銅走銀的製作最基礎的工藝就是合金銅的冶煉,這一工藝技術掌握不好,銅就不能變黑,成品不是紅銅走銀就是黃銅走銀,其工藝價值將大打折扣。因此,古滇青銅器很可能就是烏銅走銀的歷史源頭。
主要產品多為器皿、墨盒、玩物,圖案有麒麟吐書、八仙過海、花鳥蟲魚、飛禽走獸、梅蘭竹菊、龍鳳鹿鶴等。工藝造型奇巧,技藝精湛。
產品銷路甚廣,遠銷香港地區和國外,極富盛譽。烏銅上呈現銀色紋樣,形成獨特雅緻的風格和極高品位。有手爐、文房四寶、酒具、花瓶、筆筒、香爐、如意、首飾、煙具、首飾盒、長命鎖等。工藝製作精細,用料精選,費工費時。
製作烏銅走銀是一項複雜的工藝,匠人須掌握冶煉合金、雕刻造型、書法繪畫、微雕等技藝。主要工具有風箱、熔爐、鐵錘(大、小)、鉗子、大小不一的鏨子(鏨刻花紋用)。
用銅做成銅坯,呈淡紅色,坯上以手工繪刻花紋;然後將一定比例的紫銅、黃金熔化成溶液,用專用的工具“瓦它拉”(窯泥燒製的器具)手工反覆打製,直至像薄紙一般;再用各種大小不一的鏨子鏨刻已經畫好的圖案花紋,然後走銀水或金水打製成型;最後,使用祖傳秘方使之變得烏黑髮亮,光澤秀麗。
烏銅走銀這項古老的工藝被雲南三個大家派別所掌握;分別是石屏金永才大師;晉寧袁昆林大師,以及萬光紅大師所掌握的保山烏銅走銀製作技藝。
石屏烏銅走銀是石屏縣歷史上獨具特色、馳名中外的中國手工技藝之一,著名學者袁嘉穀的《異龍湖歌》有“器精稱烏銅”的句子,稱頌的就是烏銅走銀工藝品。
由石屏縣異龍鎮冒合岳家灣岳氏兄弟始創於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距今已有280餘年的歷史,歷代獨家經營。民國年間,年均產銷量約3000~5000件。
石屏烏銅走銀傳人嶽中明曾在昆明民生街開店經營,後其內弟蘇繼承掌握了此工藝,1959年雲南省人民政府為搶救民族工藝,送蘇繼承等人前往北京參觀學習兩個多月,回昆後在省委招待所設點研製烏銅走銀工藝數月。
1962年蘇繼承去世後此工藝失傳,迄今僅發現一位掌握此技藝的岳氏傳人嶽忠祥,但年事已高。
晉寧烏銅走銀工藝流傳於昆明市晉寧縣晉城鎮天城門村袁家,傳自石屏岳家,迄今已有八九十年的歷史。1989年,袁家和的兩個兒子袁萬成、袁萬禮開始製作沉寂多年烏銅走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