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六十七章 烏銅走銀(1)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十七章 烏銅走銀(1) (2 / 3)

據說,這些報名者很多都是觀看了CCTV《走進科學》欄目對“烏銅走銀”的報道後,對這門手工藝產生了濃厚興趣,從而找上門來拜師學藝。

金永才說,“挑選徒弟的首要條件是人品要好,心術要正。人品和技術是相通的,如果暴躁易怒,愛和別人發生口角,做起事情來缺乏耐心,就不適合。”

這次招收的新徒弟中有的曾做過水電技工,有的並無手工藝基礎,但無一例外都對“烏銅走銀”的學習熱情非常高,僅用一年時間,他們就學會了鏨刻、打磨、走銀等基本技藝。

在學習期間,他們除了上交一些材料費(學藝過程會損耗大量的金屬材料)外,不用支付其他費用。

不同於以前家庭作坊式的運作,自從擔任傳習館館長之後,金永才管理的人多起來,大多數時間都呆在店裡,近兩年也沒有時間再去趕集。

每天他只做三四個小時的活兒,“做多了對眼睛不好”,他說。除了工作,他平時還喜歡唱滇劇——另一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金永才說,“過去的手藝人都有這門愛好。

唱戲和手藝都是藝術,彼此相通,如果今天心情不好,做出的作品也會和心情一樣,做不好。這時,我要麼去茶館聊天兒,要麼去戲院唱戲,等心情好起來,做出來的作品才能讓人看著順眼。

烏銅走銀的代表佳作是陳設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雲南廳的風景畫。此畫高1.2米,寬1.5米,在烏黑錚亮的底色上,昆明西山、滇池、大觀樓分別用金、銀鑲嵌其間,十分精美,堪稱藝術珍品。

烏銅走銀工藝始創於清朝雍正年間,距今已有280多年的歷史。據傳石屏一嶽姓銅匠在冶煉紫銅時,不慎將所戴金戒指落入所鍊銅中,後來發現其所鍊銅器烏黑如煤,遂在銅器表面鏨刻花紋,嵌入銀屑,製成了最早的烏銅走銀。

烏銅走銀製作方法先為岳氏兄弟創作,歷代為獨家經營,在生產製作中,岳家一直奉守著傳裡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保守觀念。

烏銅走銀傳承至今,生產方式依舊以最原始的手工鍛打和製作為主,再加上技藝繁瑣,成本高,產量小,每個月的成品率始終保持在二到三件。這樣的模式遠遠制約著烏銅走銀的發展。

因此,在保持手工鏨刻等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將烏銅走銀的技藝與現代加工工藝相結合,同時增加學徒和工人,節約成本,縮短製作時間,是烏銅走銀髮展過程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雲南始終是發展較為落後的省份之一,與沿海城市相比,自我宣傳和包裝的意識不強。好的商品必然要有好的賣相,對於貴重的烏銅走銀精品而言更是如此。

因此只有選擇好的包裝盒,精緻而富有特色的宣傳扉頁,說明書、收藏證才能將烏銅走銀百年來的高雅、精緻古樸、貴氣體現無疑。

時至今日,在打造精美的烏銅走銀藝術品的同時,如何將其美名遠揚,讓得到它的客商感到物超所值也是急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但無論如何,烏銅走銀將再次走入世人視線,引起世人矚目是個不爭的事實。而我們也將看到這一經歷了百年風雨的驚世絕技在新的世界和未來中大放異彩。

烏銅走銀是雲南特有的中國傳統銅製工藝品,始創於雲南石屏。它以銅為胎,在胎上雕刻各種花紋圖案,然後將熔化的銀(或金)水填入花紋圖案中,冷卻後打磨光滑處理,時間久了底銅自然變為烏黑,透出銀(或金)紋圖案,呈現出黑白(或黑黃)分明的裝飾效果,古香古色,典雅別緻。

由於一般多以鑲嵌白銀為主,故稱“烏銅走銀”。過去,此工藝品多為文房用具等。現在品類十分廣泛。

烏銅走銀是雲南一種獨特的銅製純手工工藝,始創於清雍正年間的雲南石屏縣,距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

烏銅走銀製作技藝屬於中國傳統的金屬製作工藝,現僅存於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縣異龍鎮冒合岳家灣村、壩心鎮和昆明市晉寧縣晉城鎮。

烏銅走銀是雲南一種獨特的銅製純手工工藝,始創於清雍正年間的雲南石屏縣,距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