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所雕刻的龍舟,船艙有門、船後有錨,錨鏈環環相扣,若將其放在“矮人國”,就是一艘巨輪,可以承載許多人航行於大海。
核雕藝術過去是少數貴族手裡把玩的物件,但如今卻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時代。閻良核雕對於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構建和諧社會起著重要作用。
它顯示了中國傳統工藝的悠久、博大、精湛等特點,無疑是中華藝術的瑰寶。傳承這一優良傳統對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和培養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此外,核雕藝術也受到外國友人的讚歎,這也是連線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橋樑。
閻良核雕藝術的確精妙絕倫,令人歎為觀止。但更重要的還是它背後的這一批批守護它、傳承它的民間老藝人。他們幾十年如一日,一生專注於一件事,將全部的心學薈萃於方寸之間,用青春和生命守衛著匠人的信仰,用激情與熱血肩負起傳承民族文化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老手購買核雕大多是處於極為單純的喜好。當然,這個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很大,以前核雕價格普遍不高,過百的核雕品相都說的過去,所以很多老手購買核雕時根本沒有“值幾個錢”這種意識,也從沒想過“盤一陣蒙個外行賣個高價。”排除有朋友因信仰的關係,老手對核雕的感情就是發自內心最單純的熱愛。
這段時間很多朋友都在問我同一個問題:“您能不能看看我這東西值多少錢?”這個問題其實無法回答。核雕本來就沒有統一的標準,所謂“黃金有價,玉無價”,全憑個人喜歡。從商家的角度講,一條核雕能賣到幾萬也很正常;從玩家的角度講:我就是有錢,我願意,你管著麼?
可雖說核雕沒有具體價格標準,但接觸多了大家心裡都有數。我只是想說核雕不是古玩,它不能完全被世界認可。無法與黃金、鑽石等同日而語,說白了就是打仗了,您一個金鎦子能換一頓飽飯,您拿對核桃非讓人砸了吃仁兒。
所以希望大家不要總糾結於這東西值多少錢,更別想著收藏這些可以發家致富。如果您真的能感受到核雕給您帶來的快樂,那您就踏踏實實的玩。如果想發財,那我勸您玩點別的。
老手對於核雕的要求往往沒有新手那麼“苛刻”。例如挑核雕要看雕工,看核質,什麼幾花不幾花,名家不名家之類的沒那麼在意,注重的往往是作品本身的喜好。
有一位朋友把一花了的核雕玩的光彩熠熠,漂亮至極。按人家的話說“有點毛病沒啥,這串我失意的時候玩,得意的時候玩,割捨不開了,就是一種陪伴。”隨之呵呵一笑,那質樸的笑容跟手中的核雕相互輝映,流芳溢彩。
很多新手對於核雕的要求非常高。什麼“正圓鐵核”,“四花”,“梅林核”,“大師款”,我真見過尺寸都要精確到微米的!咱先不說盤的如何,懂不懂,咱就是得有面子,回頭見了朋友能跟人家顯擺一鐘頭。
這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其實是骨子裡透出對核雕本身的認知。老玩家由於接觸時間久了,也有了自己的衡量標準,知道自己花多少錢要得到什麼樣的物件。
新玩家接觸時間短,再加之有一部分本身“性格”就是如此,所以犯點二,這也不新鮮。我只是想告訴大家要分清西瓜還是芝麻,一串再好的機雕也不如人家那普通的純手工作品。
老手一般很少評論人家東西的好壞。一是因為見多識廣,多好、多爛的東西都見過;二是因為越學越深,總覺得自己還差的很遠。這一點在玩蟲“鬥蛐蛐”的圈子中特別明顯。
鬥蛐蛐有圈子裡的規矩:你的蟲多好,你不能吹捧,人家的蟲再爛,也不能擠兌。一般都說客氣話“您的蟲好啊,我這也就給您排排口。”
這不是虛偽!而是一種文化,你愛炸刺兒,滿嘴飛機大炮,人家下回不帶你玩了。這一點把中國千百年的“謙和”文化體現的淋漓盡致!
核舟是專門用果核雕刻成畫船和小舟的民間工藝品,起源於古代,興盛於明清時期,表明古代工藝的高超境界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是核雕技藝中微雕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