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六十六章 手工核雕(5)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十六章 手工核雕(5) (1 / 2)

明朝有個特殊技藝的人叫王叔遠,他能夠將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成宮殿、器具、人物,甚至飛鳥、走獸、樹木、石頭,都能按照這木頭原來的樣子刻成各種事物的形狀,各自具備各自的情態。

王叔遠就是一位雕刻核舟的藝術高手,他雕刻的“蘇軾遊赤壁”核舟,後被散文家魏學洢寫成《核舟記》一文,生動的描述了這件精巧絕倫的微雕工藝品。其中有“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等語句,可以看出核舟具有很高的藝術和觀賞價值。

明清時期,蘇州核雕漸興,江浙一帶官宦商賈崇尚風雅,流行玩賞竹木牙雕等奇珍,以顯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由此核雕風靡朝野,出現了“凡文人必手持摺扇,有摺扇必有核雕扇墜”之盛況,精湛而玲瓏多巧的核雕被人們爭相佩帶和收藏。

清末民初也出現了不少核雕名家,如楊芝山、都蘭桂。楊芝山的核桃雕“西園雅集圖記”技藝精絕;都蘭桂的核雕還被***總理1955年出訪時作為贈送外國元首的禮品。

民國時期,蘇州太湖邊上的舟山村核雕逐漸興起。舟山村自古就是出雕工藝匠之地。據《香山小志》記載:“香山梓人,巧者居十之五六。又有雕工,專將竹根、竹節、黃楊、紫檀、以及象牙、牛角、桃核、橄欖核、刻山水人物、花卉鳥獸等玩品,精巧有致,雅俗共賞”。

殷根福(18851939),自幼對工藝雕刻倍感興趣,在蘇州深厚歷史文化的浸潤和豐富而精湛的眾多傳統手藝的薰陶下,曾先學竹雕、牙雕,雖默默無聞,但也能聊以維持生計。

1930年前後,他在上海老城隍廟開設了“永興齋”,專門出售竹雕、牙雕工藝品。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廣東船工手中獲得橄欖核,此橄欖核產自廣東一帶的“烏杭”品種,其顆粒大,質地硬而細膩,便於執刀雕鑿,經其精心琢磨後,隨形設計雕成羅漢頭像,稍經撫摸,便滋潤光滑。

而後他將雕成的羅漢頭穿成手串在上海店內銷售,普受民眾歡迎。為塑造好羅漢形象,他多次到東山紫金庵羅漢堂內臨摹觀察,並反覆揣摩,融匯於心。

此後,他刻制的羅漢頭像越發挺刀爽勁,厚朴凝重,表情自然,雙目傳神,且形象生動、神采各異,使求購者絡繹不絕。自此,他專事核雕羅漢頭像,並形成殷派獨特技藝。

為滿足市場需求,他培養了兒子殷榮生、女兒殷雪芸和徒弟須吟笙等多名藝徒,並在舟山村組織生產,一時全村年耗橄欖核10擔左右。

殷派一脈的核雕技藝由殷榮生、殷雪芸、須吟笙、鍾年福等繼承下來,並逐漸發展壯大。1970年,他們幾個召集村上核雕藝人創辦雕刻組,透過上海工藝品進出口公司銷往香港、澳門及東南亞各國;1973年,又帶領20餘人參與創辦吳縣東山雕刻廠;而後於1975年在本村建立舟山核雕廠。

而殷雪芸則在1972年被邀至蘇州工藝美術廠、蘇州工藝美術研究所傳授核雕技藝,先後培養了董蘭生等多名藝徒。

一段時期,蘇州橄欖核雕處於低潮時期,人員散失,技藝荒疏。“有心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行”,自本世紀以來隨著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逐漸富裕,喜愛核雕的民眾與日俱增,由此核雕生產又峰迴路轉,使一度沉寂的核雕市場活躍起來。

如今的舟山村,家家戶戶都在製作核雕,從業人數達五六百人。北京等北方大城市民眾對蘇州核雕鍾愛有加,當地村民足不出戶,客戶卻紛至沓來。

同時,透過薪火相傳,使年輕一代的核雕能手也隨之大量湧現,大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勢。

當今的核雕品種、花色更加豐富多彩,其表現形式可分為三個系列。一是珠串式,即把多個核雕穿成一串,多為十八羅漢頭像,各種祥獸,群仙聚會等;二是墜件式,即以單粒核雕為主,配以紅線,可掛在頸項或腰間佩帶,也可掛在衣服、摺扇上,墜件表現形式豐富,人物有仕女、觀音等,還有花鳥、龍鳳、山水植物等;三是擺件式,即將核雕鑲嵌在象牙或紅木底座上,供人玩賞,尤其是核舟,更以巧奪天工而名震四方。

從題材內容分,主要有四個系列,一是吉祥如意系列,如十二生肖、避邪神獸等;二是神仙人物系列,如十八羅漢、觀音、彌勒佛、八仙過海等;三是民間民俗故事系列,如東坡泛舟赤壁、羲之戲鵝、桃園三結義等;四是山水園林系列,如山水風景、古典園林等。

除上述形式和題材內容外,年輕的核雕人還在孜孜以求地探求多形式、多題材表現手法的核雕作品,似乎要將世事萬物、歷史人文都在方寸之間盡情揮灑,令人刮目相看。

核雕與人感情是很深的。愛核之人佩戴了核雕一般都是不離身的,閒時還要常常把玩於手中,這樣久而久之核雕就會與人體的分泌物相結合,使其越來越富有光澤和溫潤,充滿了生機與靈性。這就是一顆普通的核雕,在人賦予其溫情真心後給主人最好的感應和反饋,直讓人心有所寄。

核雕所塑造之意境萬千,山水、人物,還有園林等等,世間百態盡在其中。不能遠行,亦不能離開鋼筋混泥土森林,但若能有幾枚自己喜歡的核雕佳作於辦公桌或書房,工作間隙觀想遐思,亦不失為一種理想精神意境的歡喜感受。

在核雕藝術作品中,總是有不少傳統文化及中國古代那些迴腸蕩氣的故事題材。在賞玩核雕作品的過程中,我們難免會去了解這背後的文化底蘊與故事。在傳統故事與自然的合一中找尋自身的終極關懷方式。

對於核雕者來說,其實核雕的過程也是讓人心安靜的過程。學習核雕就是一種緩解壓力的好方法,因為製作核雕要求製作者把心中雜念拋去,專注於每一個細節才能做好。

明代核雕名家有王叔遠、夏白眼、邱山、刑獻之等。魏學洢的《王叔遠核舟記》一文描寫王叔遠能在細小的核桃雕刻出一條船,船上有五人、八窗,明代夏白眼在一顆橄欖核上雕刻16個嬰兒,童身只有半粒米大,“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鷥,其蟠屈飛走綽約之態,成於方寸小核”,人稱一時聖手。

清代桃核雕藝人有丁念廷、高家俊、都渭南、張大眼、陳子和等人,屬於山東濰坊桃核雕。乾隆酷愛核雕,曾召杜士元入宮。國立故宮博物院今存有乾隆年間陳祖章的“赤壁夜遊橄欖核舟”。

我就見過有人紅木都不知道咋回事就能跟人家吹一晚上小葉紫檀,老手在旁邊陪笑半天,自己渾然不覺,讓人覺得膚淺。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