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六十六章 手工核雕(3)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十六章 手工核雕(3) (1 / 2)

“九螭”揉手核桃和“九龍”揉手核桃各有千秋,我是特地留作壓陣之說的。

“九螭”揉手核桃呈不規則橢圓狀,最大直徑近4厘米,色澤紫褐油亮,有滋潤感,手感熟滑,是積舊熟陳之物。

螭與龍皆為龍,而九條龍至尊至極,於是漢魏時有九龍殿,五代時有九龍帳,九龍冠、九龍袍、九龍壁、九龍柱,不一而足,龍的圖騰成了中華文明的象徵。

“九螭”揉手核桃和“九龍”揉手核桃皆選取山核桃雕制,藝人依憑胸竹駕馭刀筆,將滿刀錯綜複雜皺脊結梗之核殼視為混沌一天地,雕捲雲飄飄,琢紫氣漫漫,九螭或屈側回首騰挪於朵雲之上,或昂頭舒展在霧漫之中,而九龍穿飛翻騰,推雲撥霧,或兩現其身,或凌雲直上。4只核桃,龍騰螭躍,皆嬉戲翻飛於雲天霧海之中。

山核桃錯雜的表面皺脊有如縱橫交結的高岡深谷,捉刀者不單要具備巧借這種複雜形貌為九螭、九龍作意向造型的能力,更要具備依據刀路隨時修改意向造型的豐富聯想,設計佈局力求九螭、九龍不擁不塞,螭與螭有呼應,龍與龍有顧盼,雲與氣有貫通,“球”與“球”分立而又渾然一氣。

“九螭”揉手核桃刀路粗獷,線條圓轉不足,剛健有餘,野趣重於雅逸。藝人分明注重造型而不在乎細微處的精雕細琢,螭頭明顯為“方鬥形”。

“九龍”揉手核桃紫銅色澤,手感滋潤熟滑,刀法圓潤,線條細婉,圖面雖繁滿,但龍與龍條分縷析,鱗甲分明。至於用刀之大膽,想象之豐富,構圖佈局之疏朗繁滿有致,皆可見駕輕就熟之功力。儘管這兩件揉手核桃皆未署款字,誰又能說,它的作者不該享有無名大師之譽?

與揉手核桃相比,杏仁核雕真就微不足道了,它是核雕中的小不點,但小巧精微,玩賞可添雅興。像杏仁核雕“獼猴”,高僅2厘米,雕整核為一坐猴,雙手捧食,正大口大口咬吃,形態活脫,刀法粗獷,但線條準確而洗練,幾筆幾刀,調皮的小猴呼之欲出。雖然小得如此不起眼,但精微處見功夫,乖巧若此,也就人見人愛了。

無論是揉手核桃,還是橄欖核雕、桃核雕、杏核雕,其精妙之作都足以讓人著迷,若非如此,王爺貝勒們憑什麼將揉手核桃進貢皇宮供皇室權貴賞玩呢?王公貴胄乃至文人士大夫之鐘愛揉手核桃,要麼編織絛絲網袋懸佩腰間為飾,搖之有“嗑嗑”之聲悅耳盡興;要麼或沉思或閒散時把玩於指掌,揉摩有松爽之愉,強健身心。

於是揉手核桃得到盡善盡美的一個暱稱,叫“文玩核桃”,其他核雕自然為“文玩核雕”了。所謂“文玩”,是說核雕該是躋身於藝術品之列的,其精妙,其典雅,其香色,其氣韻,皆可包涵於“清高雅逸”四字之中,可不是非“文玩”莫屬了?在當今收藏界愈來愈向藏珍玩雅的高境界發展之時,文玩中的既是精妙品,又是藝術品的核雕,自然而然便身價扶搖了。

核雕核雕是民間藝術中的一絕。它是在植物果核上,利用其外形特點或起伏的變化,雕摟出各種人物、走獸、山水、樓、臺、亭、閣等。核雕的原材料有核桃、桃核、橄欖核、象牙果核、杏核、櫻桃核等等,最佳的是油橄欖核,體積僅有一節指頭那麼大。

在這麼小的橄欖核上進行雕刻,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正是由於其操作上的高難度,核雕技藝鮮有傳人。果核雕刻的起源尚待考證。

明清時期,我國大型雕塑藝術無大發展,然而小件雕塑品和工藝品的裝飾製作卻搞得生氣勃勃,富於創造性。其中的桃核、杏核雕刻和橄欖核雕刻是一個頗有特色的品種,其作品的構思和雕刻都達到了極高的工藝水平和藝術境界,被人稱作是“微雕神技,藝術奇葩”。

明、清兩代這種核雕的微雕藝術堪稱一絕,當時京城和江浙一帶官宦商賈中流行玩賞竹木牙雕等古玩奇珍,精湛而玲瓏的核雕藝術品就是當時人們蒐羅的熱門之一。

據史籍記載和文物考證,果核雕刻在明代已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明宣德年間,夏白眼在橄欖核上雕刻16個小孩,每個小孩僅有半粒米大小,眉目清晰。

明代最有名的果核雕刻家是天啟年間江蘇虞山(今常熟)的王毅(字叔遠,號初平山人)。他在天啟二年(1622)創作的“赤壁之舟”是果核雕刻史上的珍品。

&n),高約0.5cm,中間為艙,上以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4扇,且能開合。窗旁雕欄上,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船首刻蘇東坡及其好友黃魯直、佛印和尚3人,其中蘇東坡、黃魯直兩人共執一書閱讀,而佛印和尚如同彌勒,袒胸露乳,左臂掛念珠,念珠歷歷可數。

船尾橫豎一楫,楫的左右各雕刻船伕一人。船背題款:“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刻”。字跡細如蚊足,又刻篆章“初平山人”。這件核舟成為後世果核雕刻名匠仿效的典範。《東坡赤壁泛舟圖》,把核雕藝術推上了歷史的高峰。

明代文人魏學伊著有《核舟記》一文詳記其事。新中國建立之後,《核舟記》被載入中學課本,核舟也因此名傳華夏。宜興雕刻家丘山精於胡桃核雕刻,題材大多為蘇東坡遊赤壁、漁家樂、百花籃、山水等。

清代,果核雕刻的藝術水平進一步提高,以江蘇為傳統產區。康熙年間,蘇州金老(名不詳)、嘉定封錫祿以及乾隆年間的蘇州杜士元、沈君玉等都是果核雕刻名手。

封錫祿的橄欖核雕刻“草橋驚夢”,屋宇、人物等在構圖上安排得當,並配合疏柳藏鴉,柴門臥犬,充分表現了鄉村夜景。沈君玉的橄欖核雕刻“駝背老人”,頭戴棕帽,蓄鬍須,衣服肩部有補綴,手持一扇,扇上刻有詩文;他用楊梅核雕刻的“獼猴”,眉目畢具,據《金玉瑣碎》記載,有的藝人以桃核雕刻串連成108枚念珠,每枚念珠刻有3~6名羅漢,姿態各異,面目無一雷同。

此外,嘉慶、道光年間,福建霞浦的果核雕刻名匠方建劭創作的“東坡遊赤壁”,“篷窗撐闢,江柳掩映”,舟中人物、舷櫓刻畫細緻。自古至今,玩核的名人舉不勝舉,從明、清的皇帝,到王公大臣,從富賈鉅商到三教九流,明熹宗朱由校自己親自動手雕刻,清乾隆皇帝更是對核雕偏愛有加。

他們把小小核雕作為一種垂掛在衣帶、紈扇或是繡袋下面的墜物,作為裝飾和點綴,一方面也可玩賞。後來至清代中期開始,核雕物品就不光作為墜物裝飾和點綴了,許多橄欖核和胡桃核雕刻工藝品專門供文人雅士或富家子弟手裡摩挲把玩。

用橄欖核雕刻的各種花船小船還可配上鏤空雕刻的象牙、紅木座架,陳設在微型博古架上欣賞。果核雕刻品價值也不斷攀生,由把玩品逐漸變成了兼收藏、升值、欣賞、健身等多重功用於一身的工藝品。

核雕以其特有的藝術魅力讓無數藏家玩家驚歎和入迷,行情始終看好,這也激發了心靈手巧的藝人們的創作熱情和才智。今天的核雕繼承前人精湛的傳統技藝,同時融入了新時代的內容和技法,把這一古老而又神奇的民間藝術推向又一個高峰。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