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還找到市有關領導力拆遷舟山村的後果:“核雕技藝與自然村落唇齒相依,如果盲目拆遷,傳統核雕產業失去傳承的根基與環境,將大傷元氣,蘇州也會失去一張特色旅遊的名片。
希望能將舟山村保留下來,打造中國的核雕村。”這份民盟的報告及宋水官的遊說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視,時任蘇州市市長的閻立還專程對宋水官進行“家訪”,並在他家中召開座談會,研究舟山村去留問題。
經過這次現場辦公室,市政府最終採納了民盟的提案及宋水官的建議,並向江蘇省規劃局也提出保留舟山村的報告。得知舟山村免於拆遷訊息後,宋水官也長長地出了一口氣:“我們不會為子孫後代留遺憾了!”
在救下舟山核雕村後,為了發展核雕業,宋水官又與同伴們開始謀劃核雕村發展大業。他在一份報告中這樣寫道:“一種民間工藝的發揚和傳承,光靠幾個人是不行的,一定要成規模,創品牌。
為此我們一方面組織和引領舟山村民從事核雕產業,另一方面大膽創新。除此而外,我們還積極透過媒體宣傳我們的核雕,為打造品牌‘先聲奪人’;同時,我們透過‘走出去’戰略,積極參加和利用全國各省、市宣傳活動及展覽會、展示會的舞臺,推廣核雕技藝,提高在業內的知名度;另外我們還積極參與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等國家知名藝術團體活動,提升核雕品牌價值,實現規模和效益的雙豐收。”
透過上述措施與多方努力,舟山核雕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凝聚力也不斷增強。原來一些外出搞石雕、木雕、玉雕甚至連泥瓦匠也紛紛回村搞起了核雕。如今舟山核雕村已由原來200人小村落髮展成為4000人的核雕大集市。
核雕已從生產、銷售形成了一個完整產業鏈。從業核雕人數達4000餘人,各級各類工藝美術師60餘人,形成了老、中、青三代核雕藝人齊上陣,謀發展的新氣象,年銷售入超億元,人均收入超過八萬元。往日的雕蟲小技已成為當地支柱產業。
為了使核雕村保持可持續發展的路子,宋水官還積極為培養核雕人才而勞心費力。自1973年帶第一個徒弟須培金起,至今宋水官手下弟子不下百人。
2015年宋水官率43名弟子參加北京愛家國際收藏品交流市場舉辦“核中天地—宋水官師徒核雕展”,展會上形態各異的核雕吸引了大批顧客,而這麼多弟子集體亮相核雕展也成為展會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為了使更多的年輕人瞭解核雕、關注核雕,2015年宋水官還在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成立了“宋水官核雕班”,親自為學生講解核雕歷史與創作技藝,還讓學生設計核雕作品,並自請專家對學生設計作品進行評獎,獎金也由宋水官自掏腰包。
這些活動大大激發了學生對核雕的創作興趣。他說:“現在的年輕人,特別是學美術的大學生文化底子好,腦子活,創作的作品也更富有時代感,我希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我們的核雕隊伍,使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花越開越豔!”
除此而外,宋水官還積極走出國門宣傳核雕文化,在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訪美期間,他的核雕作品在展覽中引起外國觀眾的讚美和驚歎!他創作的另一枚核舟作品還被美國少年博物館永久收藏。
2017年2月24日,宋老師在北京舉辦了"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核雕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並任主任。使蘇州核雕可以在更大的平臺上做好非遺傳承發揚工作。
2017年8月23日,丁酉處暑節氣,宋老師領銜蘇州核雕藝人,在文化部恭王府國家一級博物館舉辦了"芥子納須彌核雕藏大千"蘇州核雕展,第一次使蘇州核雕展在文化部組織的平臺上進行展示宣傳。
如今,作為國家級核雕藝術家,年過七旬的宋水官不論有多忙,每天都會在那間偏闢工作室拿起雕刀進行創作。
他說:“別人都在鬧市區設工作室,我則喜歡在安靜的環境裡創作,雕核心首先要靜,不能浮躁,核雕設計比例及雕法都需要思想高度集中,沒有一個安靜的環境是不行的。核雕是我一生的事業,如果那天不拿雕刀,心裡總象缺少些什麼似的。”
橄欖核雕又稱欖雕,是中國民間微型雕刻工藝,傳承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核雕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以及盤玩後晶瑩剔透的玉質美感,受到收藏愛好者的追捧!
核雕是中國傳統民間微型雕刻工藝。以桃核、杏核、橄欖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藝品,已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江蘇蘇州和揚州、山東濰坊、廣東,浙江,北京,河北石家莊,遼寧等地均有核雕,較有特色。
民間多以桃核雕刻,穿孔系掛在身上作為“辟邪”之用。有製成佩件、扇墜、串珠等為文人清玩。其藝術特點是在較小的果核上表現出複雜的題材,雕刻手法也細緻入微。所刻有詩文或漁家樂、百花籃、羅漢等題材。江蘇蘇州和揚州、山東濰坊、廣東等地均有核雕,較有特色。
確鑿見於著述的出神入化之最早核雕作品,是明代之物。《清秘藏》記載明代宣德年間有個叫夏白眼的,“能於橄欖核上刻十六娃娃,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鷥,其蟠屈飛走綽約之態,成於方寸小核”。
明人魏學洢作《核舟記》,描述明代天啟年間虞山(今蘇州常熟核雕藝人王毅(字叔遠所作核舟“東坡赤壁遊”,人物栩栩,舟棹如畫,《核舟記》已被選進人教版初二語文課本。
明代王叔遠精雕之桃核,邢獻之精雕之核桃,夏白眼精雕之橄欖核可謂之核雕三絕,其作品傳世絕少。
清代有邱山核雕技藝精湛,作品傳世亦少。晚清核雕藝人楊芝山的核桃雕“西園雅集圖記”為其力作,林木扶疏處,怪石參差間,竟雕刻三組人物共19人,其精微之妙令人拍案驚奇。
光緒年間出生的核雕藝人都蘭桂技藝精絕,***總理1955年出訪,贈送外國元首的禮品中有了件為其核雕作品。
1957年原蘇聯領導人伏羅希洛夫訪華,都蘭桂時已75歲高齡,應外交部之請,仍以所刻核雕相贈。核雕代有傳人,江蘇蘇州人陳素英即為都蘭桂之後又一核雕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