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桉去蘇州舟山旅遊,那裡的核雕村是全國聞名的核雕藝術品集散地。這個村有五百多戶人家,家家從事核雕藝術品的加工製作,全村年創收約三億元產值。
該村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核雕(光福核雕)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宋水官是這項技藝的第三代領軍人物。
宋水官月出生於吳縣光福鄉舟山村(現蘇州市吳中區香山街道舟山村),1967年進入由老一輩雕刻藝術家須吟生等人創辦的舟山工藝雕刻廠學習紅木和橄欖核雕刻。
宋水官也是從那時起與村上一批年輕人一起開始跟隨須吟生等老藝人學起了核雕。由於他勤奮好學,腦子又靈活,很快在青年人中脫穎而出。
“不過當時規模也不大,村子裡只有五、六十人從事核雕生產,核雕產品主要銷東南亞,那時我每個月的工資能養活一家人也算很不錯了。”
宋水官回憶當時的情景時說。1973年,作為技術能手,宋水官被吳縣政府調到吳縣雕刻廠負責雕刻生產,雖然管理工作要佔去他許多時間,但他對核雕藝術的鑽研卻從來也沒有放鬆過,所雕羅漢深得行家好評。
曾經十八羅漢等傳統體裁也被視為封資修而不能體現在核雕上了,這倒促使原本以雕羅漢見長的宋水官另闢新徑,轉向動植物及風景等體裁的創作。
他在這一時期創作的獅子、荷花、花生等體裁的作品深受市場追捧,他的這一轉向大大拓展了核雕的藝術創作空間,同時也提升了自已的核雕創作技藝。
後來,傳統體裁迴歸市場,宋水官在創作新品的同時,也將傳統體裁玩出了新高度。他歷時一個多月創作的《乘風破浪》雖取材於傳統題材"核舟"。但其細膩程度令人驚歎不已。
這條小舟上共有八扇芝麻大小的窗戶,用牙籤輕挑,小窗即可開關自如,每個小窗裡還坐著4個人,其人一人還在探頭朝外張望。細細數來,一條小舟上竟然有23個人物,令人驚歎不已。
要知道,我們在中學課本中所見那篇明朝魏學洢《核舟記》中所刻人物也只不過七、八人!宋水官還給這枚作品起了一個頗具時代特色的名字“乘風破浪”。
他說:“改革開放後,我們偉大的祖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也面臨新的發展機遇,我給它起這個名字也是寓意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克服重重困難,乘風破浪去創造新的輝煌,爭取更大的勝利!”
月,這件作品在第九屆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一舉奪得最高獎“山花獎”。說起這次獲獎,還有一個小插曲。由於這件作品長度僅有4.5厘米,相對石雕、根雕等大件作品來說顯得‘微不足道’。
“這麼小的東西不登大雅之堂,怎麼能參加大獎評選呢?”初審時有一位評委對此提出質疑。“古時王公貴族、文人墨客都視核雕為珍寶,愛不釋手,怎麼能說是不登大雅之堂呢?”
向來能言善辯的宋水官以核雕的歷史與技藝特色據理力爭,最終使這件作品透過初評,並一舉奪得山花獎。當然,《乘風破浪》之所以能得獎,關鍵也是在於它高超的雕刻技藝。
繼這次獲獎後,《乘風破浪》還在首屆東方工藝美術之都博覽會獲“迎春花獎”,在迎奧運首屆中國農民藝術展獲“奇品獎”。
一枚小小的核雕竟然獲得民間藝術最高獎“山花獎”,宋水官作品乘風破浪獲獎後立即引起轟動。要知道,兩年一次民間藝術最高獎評選,每次只能評出35件山花獎作品。
難怪一位評委當即對宋水官表示祝賀說:“宋老師,你的核雕作品獲得山花獎可算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其實,這位評委只說對了一半。自宋水官開核雕山花獎先河後,後來又有兩位核雕藝人的作品榮獲“山花獎”。
在核雕界摸爬滾打五十餘載的宋水官如今已是舟山核雕村扛鼎式人物。這不僅在於他有著對核雕事業的執著力,同時也是緣於他在核雕藝術方面的功力。
他的核雕作品造型活潑,線條明晰,風格細膩,很好地體現了蘇州工藝雕刻“精、細、雅”的特點。宋水官擅長雕羅漢、彌勒、八仙等傳統吉祥圖案,尤其是各種羅漢像,雕刻細巧精緻,栩栩如生,令人愛不釋手。
他說:“核雕這活兒並不是人物越多越好,其實人物少更難雕。人物多至多就是雕刻一組頭像,而人物少卻需要雕刻身軀四肢、衣紋飾物,難度更大,要求更高。
因此,如果單純從技藝來講,今天很多藝人的水平達到或超過陳祖章,但陳祖章作品所彰顯的巧妙構思、意境、章法、佈局等,匠心獨運,顯現出大家風範,在橄欖核雕的歷史上具有無可替代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除了創作傳統體裁外,宋水官還注重體裁上的創新。凡是一些重大賽事,他都要搞出一點“動作”來。北京奧運期間,他創作了核雕作品《福娃》,大運會期間又創作了核雕紀念品吉祥物“UU”。
此外,他還創作出了核雕《蘇州園林》等一系列應時作品。他說:“傳統核雕題材大多以奇山勝景和桃源天地為主,表現文人對隱逸野趣的追求和嚮往,但這僅僅是我們創作內容的一個方面,我們還應與時俱進,創作一些反映現實生活,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只有這樣,核雕藝術才能煥發新的活力與光彩!”
高超的創作技藝使宋水官的核雕作品在各大賽事中頻頻獲獎。《十八大羅漢》、《核舟》與《龍騰奧運》分別獲得中華藝術品收藏博覽會、第四屆中國民間工藝品博覽會“金獎”;他與女兒宋梅英共同創作的《後繼有人》獲首屆中國集美民間工藝精品博覽會“金獎”,併入圍“山花獎”;《蘇州園林》獲第十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
2008年被列入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宋水官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光福核雕”的代表性傳承人,而此前,他已先後被評為蘇州市、江蘇省非遺核雕傳承人。
大凡去過舟山核雕村的人大多會對那琳琅滿目的核雕工作室招牌以及來來往往的八方遊客印象深刻。但很少有人知道,舟山核雕村之所以有今天,宋水官可謂功不可沒。
2011年,根據江蘇省規劃局規劃,舟山村要與其它自然村一併搬遷至新的地點。宋水官獲知這一訊息後心急如焚。他以民盟會員身份向民盟吳中支部反映此事,再由民盟組織向上級有關部門提交了一份保留舟山村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