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六十五章 活字印刷(4)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十五章 活字印刷(4) (2 / 2)

1376年,朝鮮出現木活字《通鑑綱目》。

1436年朝鮮用鉛活字刊印《通鑑綱目》。

16世紀末,日本用活字刊行《古文孝經》、《勸學文》。

1440年左右,約翰內斯·古騰堡將當時歐洲已有的多項技術整合在一起,發明了鉛字的活字印刷,很快在歐洲傳播開來,實質上推進了印刷形成工業化。

1584年西班牙歷史學家傳教士岡薩雷斯·德·門多薩在所著《中華大帝國史》中提出,古騰堡受到中國印刷技術影響;中國的印刷術,透過兩條途徑傳入德國,一條途徑是經俄羅斯傳入德國,一條途徑是透過阿拉伯商人攜帶書籍傳入德國,古騰堡以這些中國書籍,作為他的印刷的藍本。

門多薩的書很快被翻譯成法文、英文、義大利文,在歐洲產生很大影響。法國曆史學家路易·勒·羅伊,文學家米歇爾·德·蒙田等,都同意門多薩的論點。漢學家安田樸曾以“歐洲中心論欺騙行為的代表作:所謂古登堡可能是印刷術的發明人”為題,論證歐洲的活字印刷術來源於中國。

義大利人則將活字印刷傳入歐洲的功勞,歸功於倫巴地出生的義大利印書家帕菲洛卡·斯塔爾迪,他見到馬可波羅從中國帶回來的活字版書籍,採用活字法印書。義大利人為此特地在他的出生地樹立他的雕像作為紀念。

法國漢學家儒蓮,曾將沈括《夢溪筆談》中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一段史料,翻譯成法文,他是最早將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史實,介紹到歐洲的人。

古登堡所發明的鉛字,實際上同時含有鉛、錫與銻。因為活字合金含有鉛等對人體有害的金屬、使用麻煩以及工藝上的不足,在電腦排版流行以後,逐漸銷聲匿跡。

活字印刷術、渾天儀、豆漿,這些都是中國人熟知的發明,不過,有很多韓國人聲稱它們的發明權歸韓國。這不,因為韓國的一本古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屬活字印本,於是韓國人便聲稱自己是活字印刷術發明的祖先。

韓國學者敢於宣稱“起源國”在於有“活字實物”、“印刷物文物”兩手證據。

一手證據是《白雲和尚抄錄佛祖直指心體要節》(下稱《直指》)。韓國駐華使館官方網站稱:2001年6月,《直指》終於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最古老的金屬活字印刷品;2005年9月韓國政府資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清州為《直指》舉行了大型紀念活動。

另外一手是他們根據《夢溪筆談》的記載對畢昇的泥活字進行了還原,發現了“問題”,例如“易碎”、“不牢固”等等。韓國學者提出,畢昇僅僅還停留在理論階段,只是一個設想,並沒有付諸實施。

話說《直指》作為韓國金屬活字的“孤證”,受到了超越國寶的尊崇,宣傳攻勢十分了得,前總統金大中親自參加了古印刷博物館的活動,清州市和慶州市有“直指路”、“直指橋”等等——可見,韓國人已經把活字印刷當作發展旅遊業的金字招牌。

為了打造這個金字招牌,韓國前後動用了數以億計的金錢——僅僅是2000年的清州國際印刷出版展覽會和清州古印刷博物館開館十週年慶典,韓國政府便投入150億韓元舉辦。

在扞衛中國活字印刷發明權方面,中國專家學者紛紛著述,推出數以百計的文章,更撰寫出一系列學術專著,例如張秀民、韓琦的《中國活字印刷史》,潘吉星的《中國金屬活字印刷技術史》,史金波、雅森.吾守爾的《中國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和早期傳播》,鄒毅的《證驗千年活版印刷術》,等等,闡述了活版印刷史上的諸多疑難問題,對“韓國為活字印刷術的祖先”這一論調進行了有力回擊。

北京大學現代出版研究所所長肖東發教授更是指出,由於採取了“列印”方式,韓國的金屬活字最初每天僅能印10頁,經過多年改造後達到韓國金屬活字印刷頂峰的“甲寅字”一天也只能印40頁,速度上遠落後於採用“刷印”的中國的泥字、木字及金屬字印刷術。

面對韓國的兩手證據,中國提出了“活字實物”、“印刷物文物”和“印刷發展史”三方面的證據。

依照《夢溪筆談》中的記述,後人完全可以再造畢昇當年發明的活字,清朝就有蘇州李瑤、安徽涇縣翟金生用畢昇遺法制泥活字證明可行。

而在當代,北京印刷學院課題組在2002年完成了這一工作,對韓國學者“易碎”、“常使活字掉下來”等質疑作了明確的否定。

該課題組按照《夢溪筆談》“薄如錢唇”的描述製作了1.2厘米高和0.6厘米高兩種規格的活字,經專業測試和印刷試驗,不存在“易碎”問題。該課題組介紹,韓國學者製作的活字易碎可能是因為太薄或者燒製工藝不成熟。

至於韓國學者質疑“常使活字掉下來”,課題組根據當時配方松香、蜂蠟和紙灰,只要粘藥用量配比合理,固版和拆版的效果都很好,黏著力也不差。課題組認為,韓國學者提出的問題實際上是由於使用了不良配藥,或者是固版所用的粘藥與畢昇原法不同。

除了今人對活字的“復活”,出土文物對中國四大發明也提供了有力的證據。21世紀初不斷髮現比韓國《直指》要早得多的印刷本,寧夏賀蘭山山嘴溝石窟裡發現的西夏(10381227)文獻甚至詳細記錄了參與印刷各個工序的人員名單。

從印刷發展史的角度看,必然先有雕版印刷,後有活字印刷。雕版印刷起源於中國,最晚在唐代已經發明。

孫壽齡(中國社會科學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武威市著名西夏學者、西夏文泥活字專家)透過對武威出土的西夏文《維摩詰所說經》多年的研究後證明了《維摩詰所說經》是泥活字印刷版本,這一學術實踐的研究成功,證明了泥活字印刷術源於中國.對於活字印刷的爭論十分激烈,並由此開過世界的學術會議。

而孫壽齡堅信自己的研究和判斷,他從武威出土的這件文物認定,中國才是泥活字印刷的鼻祖。

為了拿出更有說服力的證據,他根據北宋大科學家沈括所著《夢溪筆談》中關於畢昇發明泥活字印刷術的記載,選泥、制料、刻字、燒製,排版印刷,他用自家做飯的土爐子燒製泥活字,一千多個日日夜夜,在煙熏火燎中經受了一次次失敗的考驗。

最後,從爐灰中用皸裂的雙手扒出了3000多個既難寫又難認的西夏文陶字,又用畢之法摸索印書。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