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九十七章 手工織布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九十七章 手工織布 (5 / 6)

父母親替人織布紡紗從不收工錢,過意不去的鄉親就送兩尺粗布作為酬勞或幫個農活。母親總說,鄉里鄉親的,誰家還沒個求人的時候。

早些年,穿得起洋布的農家人不多,幾乎都是自種、自紡、自織、自做,純天然棉花,不著一染,生態紡織,倒也穿得舒適、溫暖。

現代化機械織就的布匹,雖然精細、漂亮,一應俱全,卻無法取代人工紡紗織布的鄉情、鄉味、鄉韻,缺少了那種原生態的質樸與美感。

如今,農家的紡紗織布手藝已被歲月封塵,但封塵不了的,是那段“織進”我靈魂深處的鄉愁。

她織出的布料,不及現代布匹鮮豔,卻有獨特的質感,在孩子成婚時,她都要用她親手織出的布料做衣裳、被套,村裡有喜事也離不開她這臺有百年曆史的木質手工織布機。

昨日,在仙遊縣大濟鎮,海都記者輾轉找到了她,79歲的鄭阿道,她如往日一樣,坐在織布機竹板上,戴著老花眼鏡,手腳並用擺弄這個傳承了幾代人的老物件。

棉線變成布匹要經十幾道工序

仙遊縣大濟鎮尾坂村的老人鄭阿道,今年79歲,雖上了年紀但精神矍鑠,身體也一直很好。她是村中有名的織布能手,也是村中一位至今還在用木質手工織布機織布的老人,村民都親切地稱她“阿道”。阿道說,她19歲時便從奶奶那邊學會了如何紡線織布,至今手工織布有60年了。

昨天,在阿道的家裡,老人正在織布。木質手工織布機放在祠堂門口,正歡快地“吱呀”作響,臺上完工的布匹已有厚厚的一疊。老人阿道動作嫻熟,伴隨著腳底有節奏的踏板聲,木製的梭子在棉線中來回穿梭,令人目不暇接。阿道手腳配合十分默契,手動腳踏,布匹的長度也在不斷延伸。

第一次見到木質手工織布機,覺得十分新鮮。這臺織布機從她奶奶那時候就一直使用,織布機已用了有上百年了,織布機外表看著破舊,卻依然十分堅固耐用。阿道告訴記者,一匹布從棉線變成布匹要經過十幾道工序,搓棉條、紡線、耙線、倒線等等。

“現在一般會去市面上買白色的棉線,然後拆成細棉線,再由四個人一起打理這些細棉線,將它們一根根套在織布機上。”阿道說,根據需要織出布的寬度來決定要用多少楨,她現在織的這匹布用了7幀,每幀套了40根棉線,一排過去就是280根。這些工序需要有耐心才能完成,一根線套錯或者斷線,整塊布可能就織不起來了。

織布機還要配紡線車,阿道向記者展示如何使用紡線車,只見她先將棉線纏在紡線車的錠子上,搖動紡車讓錠子高錠子轉後,左手陸續鬆動棉線,依次迴圈往復,不一會兒,一個線穗就紡成了。阿道告訴記者,用紡線車紡線穗要比手工纏線快得多。不禁感嘆古代人類的智慧,發明出這種省時省力的機器。

除了現在正在織的白布,阿道還會織花布。說罷,她從祠堂旁的屋內拿出前一段時間自己織的花布。記者注意到,這匹花布是用各種顏色的棉線織成的,雖不如現在的布匹鮮豔,但拿在手上卻很有質感。“在我們年輕那會兒,都會用花布做成被套,雖不如現在的被子蓋著輕便,但卻很貼身,十分暖和。”在她大兒子結婚的時候,就是用自己織的布匹為他做了衣裳、被套等。現在織的白布,在村裡有人家結婚或者做壽時,阿道便將布匹染成紅色,送給他們做成紅布袋,用來包裝禮盤,圖一個好兆頭。

“織布時需要手腳並用,可達到鍛鍊身體的效果。我母親平時身體很好,都沒什麼大病。之前織布的外曾祖母也活到了一百多歲。”阿道的女兒告訴記者,雖然母親已近耄耋之年,但身體依舊十分健朗。

阿道回憶,織布的手藝她奶奶並沒有特地教她。她那時候十幾歲,經常站在織布機前看奶奶是如何織布的,時間長了也就會了,她經常趁著奶奶起身離開的空隙,坐到織布機前,學著大人的模樣織布。“我有時會將線弄斷,便偷偷跑走了,等奶奶回到織布機前時,再看奶奶是如何將斷了的線重新連線好。”阿道笑著說,這樣看得多了,動手多了,手藝就學到手了。

現今,機器化生產已是大勢,傳統手工織布已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木質手工織布機也退出了歷史舞臺,五彩斑斕的布多是紡織廠生產的。手工織出來的布匹雖然質感比不上機器的細膩,也沒有那麼多的花樣,但是,這一匹布中,每一條棉線都融入了織布者的心血,是專注與耐心的結晶。

據阿道介紹,現在村中七八十歲的老人都會手工織布。“年輕那會兒,村中很多人家都會用木質手工織布機織布匹,有的對外售賣,有的留著家用。”現在她們年邁眼花,都沒再繼續織布,她眼睛尚且看得清,便在閒暇時織一織布,消磨時間,也是對記憶中老手藝的懷念。

資料記載,元、明兩代,棉紡織技術發展迅速,人民日常衣著由麻布逐步改用棉布,這是手工機器紡織的發展階段。而在侯馬市北鄔戰國遺址出土的“紡綸”則有力的佐證了晉南紡織工業的歷史。

元代的紡織家黃道婆發明了腳踏式織機,也稱為投梭機。黃道婆在海南向當地的黎族同胞學習織造技術,並且融合黎漢兩組人民的防治技術的長處,總結出了一套較為先進的織布技術,終於發明了直到現在還能見到的腳踏式織機即投梭機。

傳統織布機結構複雜,操作麻煩,因此給人們留下的印象也很深刻,它有一個與木床類似的框架,織布機它由主體、兩個滾筒、擋板、踏板、綜(織布機上使經線交錯上下分開以便使梭子可以順利透過的裝置)、繩索、杼(也叫筘,一排緊密相排的小竹條,一般有百十根均勻分佈,根與根之間僅可容一根經線透過,每一個小竹條的樣子類似於我們今天見到的牙籤,但是扁的,竹條的兩端用薄竹板或木板用線綁死)等構成。

織布機一端是佈滿經線的機頭(線柱子),機頭兩端有六個翅,可控可放機頭轉動。離機頭不遠處安裝著豎立的框架,其作用是透過上方的橫木棒向下引繩提拉兩個繒,繒是與機頭等寬、高約20厘米的長方形線刷,繒的下方透過引繩連線兩個踏板,輪流踏下踏板,繒便分出高下,均勻穿過細細繒眼的經線便被分為兩層,織布梭子從兩層經線中間穿過,帶領緯線與經線交錯,再透過機杼的擠壓便形成了布匹。

織布時,機身要有一定的傾斜度,婦女們端坐在織布機這一端的布柱前,雙腳踏板上下交替,雙手輪換著操縱機杼和梭子,只見雙手翻飛,穿梭往復,嫻熟的動作如彈鋼琴一般美妙。

深圳永樂最近有幸徵集到的這件竹絲織錦緞橫疏分隔板就是古代織布機的一部分之一。“錦”字的含意是“金帛”,意為“象金銀一樣華麗高貴的織物”。《釋名》說:“錦,金也。作之用工重,其價如金。故惟尊者服之。”錦乃華貴之絲帛,在古代為貴人之物。

中國文化歷史五千年之久,在各個時期留下了應證歷史、文化、工藝的物件。從古到今人類就在為衣食住行,衣為何排在第一呢,因衣是一個人的外觀、氣魄,它能體現一個人的很多方面。從古到今紡織就是民間加工製作,在過去的歷史中能證實的物件及其及少。為何呢?因織布物件不是朝廷用精美的財料製作,而是民間及其簡單的材料做成,經不起長久歲月和環境變化而腐化,所以在現證實的物件及少。

此竹絲織錦緞橫疏分隔板長66厘米、寬10厘米

它是光緒年間的物件,現有一百多年曆史算一件古董;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