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葫蘆上,烙畫即作為整體造型服務的一部分,從未是全部。
這是紙上烙畫。
非常清晰最終表現的是什麼。國內的烙畫,似乎總是在為了烙畫而烙畫,炫的是技法,對工藝本身津津樂道的結果是,內容反而是第二位的了。
“植物玉”菩提子仁上的微型烙畫。
不同民族的烙畫,必然有她不同的風格和工藝技巧,西方的藝術,雄厚而直白,一眼到底。我們的烙畫,最終與西方烙畫的本質區別,應該來自對自我傳統美術和文化的深刻理解之上,發揮出我們民族精緻,內涵深厚的特質,創造出屬於我們自己的烙畫藝術體系,把老祖宗的東西,玩活。
烙畫古稱“火針刺繡”,近名“火筆畫”、“燙畫”等,是中國古代一種極其珍貴的稀有畫種。據史料記載,烙畫源於西漢、盛於東漢,
後由於連年災荒戰亂,曾一度失傳,直到清光緒三年,才被河南南陽的一名叫“趙星”的民間藝人重新發現整理,後經輾傳,逐漸形成以河南、河北等地為代表地幾大派系。烙畫以前僅限於在木質材料上烙繪,如:木板、樹皮、葫蘆等。
畫面上自然產生不平地肌理變化,具有一定地浮雕效果,色彩呈深、淺褐色乃至黑色。烙畫用一種特製的鐵筆,在扇骨、梳篦、木製傢俱以及紙絹等上面烙製成的工藝畫。現代大膽採用宣紙、絲絹等材質,從而豐富了烙畫這一門藝術形式。河南、廣東、浙江、江蘇和安徽等地都有生產。
南陽,古稱“宛”,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遠在五千多年前,中國先民們已在此創造了遠古文明。此後成為夏人之腹地,商之南土,周之申呂之國。春秋設宛邑,宛已成冶鐵中心、全國五大都會之一。秦置南陽郡。
因漢光武帝劉秀髮跡於南陽,成為洛陽陪都,所以南陽史有“南都”“帝鄉”之譽。歷史上,南陽曆為郡府(縣)治所,“南據荊襄,北屏汝洛”,“商遍天下,富冠海內”。從而為烙畫藝術的產生髮展奠定了深厚的物質基礎。
烙畫,亦稱烙花、燙花、火筆畫、“火針刺繡”,它是利用碳化原理,透過控溫技巧,不施任何顏料以烙為主套彩為輔的表現手法,在竹木、宣紙、絲絹等材料上勾畫烘燙作畫,巧妙自然地把繪畫藝術的各種表現技術與烙畫藝術融為一體,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
烙畫相傳起源於秦朝,但並無可考證據和史料。據民間傳說記載,始見於西漢末年,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傳說那時南陽城裡有一姓李名文的烙花工匠,是遠近聞名的烙花高手,無論是尺子、筷子,還是手杖、扇墜,經他一烙燙,各式各樣的人物、花鳥、山水、走獸,栩栩如生,躍然紙上,精美絕倫,巧奪天工,人稱烙花王。
他為人忠厚,心地善良,在城內開了個門面,方圓百里人皆知之,知名度頗高。傳說當年“王莽攆劉秀”(南陽民間傳說),李文曾救過劉秀並送一隻烙花葫蘆給他作盤纏,劉秀不盛感激,此後歷經千辛萬苦,也不曾將那隻烙花葫蘆賣掉。
公元25年劉秀稱帝后,仍不忘烙花王的救命之恩,查訪到他後即宣進京,賜銀千倆,加封“烙畫王”,並把南陽烙畫列為貢品,供宮廷御用。從此,南陽烙畫文化便蓬勃發展,名揚四海。“烙花王”的故事也流傳至今。關於南陽烙花起源的故事民間傳說很多,此處只舉其一。
據志書記載,清光緒三年(公元一八七七年),擅長繪畫的南陽人趙星三在一次吸食鴉片時,煙癮過後,頓生畫興,以燒紅的煙扦代筆在煙桿上信手烙燙作畫,得一小品,喜出望外,繼而又在其它木玩上施藝,均獲成功,隨潛心研究,久而久之,就逐磨出一整套烙畫工藝。
他的烙畫作品也逐漸成為達官貴族之間禮尚往來饋贈之佳品,以至作為南陽的貢品進入清宮,一些烙畫上品頗受皇親國戚的青睞。以後趙星三又收了四個徒弟,大徒弟李番之能寫會畫,精通各種花色,技藝嫻熟,專攻人物;二徒弟邱義亭擅長博古;三徒弟楊殿奎專攻花鳥;四徒弟張西凡則獨領山水之風騷。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烙畫已形成了一個特殊的手工行業,烙畫品也成為南陽頗有名氣的民間藝術品而享譽國內。當時,南陽城內已有專賣烙畫的店鋪六、七家,其中方玉堂的“福聚恆”筷子鋪最為有名,趙星三的四個徒弟成了“福聚恆”的頂樑柱。
“福聚恆”生意興隆,日進斗金,產品遠近聞名,遠銷北京、西安、天津、開封等地。到四十年代初,單“福聚恆”一家,店員藝人已發展到三十多人,初具規模。
除南陽外,河南、廣東、浙江、江蘇和安徽等地的烙畫藝術也都十分活躍,可以說是高手輩出。清代,雲南武定縣烙畫名匠武恬,能在長不盈尺的筷子上烙畫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的《瀛州古八學士圖》,其人物“須、眉、衣褶、劍、履,細若絲粟,而一一生動,巧奪天工。
廣東新會畫師陳晚於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年)創制火畫扇用鐵針在扇面上烙畫,其中的精品,受到富豪大亨及達官貴人追捧。陳晚傳徒給仲衡,此後一直在趙氏家族內傳承。如民國初年在世的趙兆銘,能在葵扇上,烙畫《竹林七賢》、《東山報喜》等人物和背景複雜的畫面。趙的弟弟趙晃,在1960年去世,從事烙畫達五十年。趙兆銘的兒子趙元,在廣東省新會縣也家喻戶曉,至今其第五代傳人仍在從事火畫扇製作。
江蘇的蘇杭和南京也出現過不少烙畫名家,如張友琴、劉錦堂、錢懷瑾、潘三四等。劉錦堂技藝精湛,以扇骨和梳篦為主,擅燙花鳥和仕女;錢懷瑾長於書畫,作品以扇骨和筆筒為主,不用打稿,其烙線工細如髮絲,擅烙高士人物。錢懷瑾的學生李環卿,也擅烙人物高士圖樣。改革開放初以烙畫聞名的蘇州烙畫名家龔福琪,就是劉錦堂的學生。
解放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挖掘、整理和發展工作,將分散流落於南陽各地的烙花藝人組織起來,先後成立了互助組,合作社。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烙花藝人不斷繼承發揚前人的優秀傳統,推陳出新,改進工藝和工具,從而把烙畫藝術推上了更加廣闊的發展道路。
中國畫常被稱為“水墨丹青”,墨色暈染之間,自有一份山長水遠的意境和瀟灑。然而,有另外一種中國畫,全無水墨意趣,卻在煙火中生成山水、花鳥、人物,它就是烙畫。
從事烙畫40年,徐建利覺得,烙畫之美,不僅在於它極強的表現力,還在於它的包容,包容各種畫風流派,甚至也包容材料的缺陷。他說:“比如在葫蘆上畫,有時候葫蘆本身的瑕疵,恰恰能成為畫的一部分,為整幅畫添彩。”
1962年生於北京。自幼愛好繪畫藝術並對中國山水畫進行過認真的學習和鑽研,特別是對中國民間藝術情有獨鍾,對烙畫藝術有著深厚的功力。在葫蘆上烙的山水畫意境悠遠,別有情致。2006年參加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展”(列入首批海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12月授予北京市海淀區首屆“文化守衛之星”。2012年12月,作品榮獲北京民間藝術金獎。現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北京工藝美術學會會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