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九十五章 烙畫(2)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九十五章 烙畫(2) (5 / 7)

人們用火燒熱鐵條在物體上熨出烙痕作畫,這便是起初的烙畫。烙畫是中國傳統藝術珍品,它根植於民間,凝結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顏士昌今年47歲,是顏家烙畫第四代傳人。聊起顏家的烙畫傳承,顏士昌侃侃而談:他的曾祖父帶著祖父在河南做生意時,曾祖父跟當時的一個烙畫藝人學烙畫,後傳於祖父顏承祥,而祖父後來又認識了烙畫藝人李番之,從他那裡學到很多烙畫技法。他的父親顏景蘭受到家庭的影響也學會了烙畫手藝。

在宿城區雙莊社群黨群服務中心顏士昌烙畫工作室,但見室內的烙畫作品琳琅滿目、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人物、神氣十足的駿馬、活靈活現的小鳥……這些烙畫都出自中國烙畫藝術研究會會員、宿遷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顏士昌之手。

顏士昌深情地回憶說,他的父親顏景蘭是村裡的幹部,工作之餘以創作烙畫、漫畫為主。在其父影響下,顏士昌對書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79年的夏天,顏士昌的父親拿一根鐵條放在爐火上燒,過一會兒等鐵條燒紅後,就用它在木板上烙,一會兒功夫,牡丹花上的小蜜蜂呈現在顏士昌面前。這是他的父親烙畫給他的最初印象。此後,他在父親的指點下以木板為紙,以鐵條為筆,模仿父親在木板上烙畫,烙出了一幅幅逼真的小動物。一些鄰居看到他烙的小鳥等動物都嘖嘖稱讚。也許正是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蘊的浸染,讓他與烙畫結緣。

1990年,顏士昌考上了石家莊人文藝術學院,圓了他學習繪畫藝術的夢想。經過三年的系統學習,為他以後的藝術創作夯實了基礎。1993年大學畢業後,顏士昌到南關教學儀器廠從事圖案設計工作。一有空閒時間他就如飢似渴地鑽研烙畫。經過幾年學習,他的烙書烙畫技藝突飛猛進。他不滿足於給別人打工,就和曾任雙莊中學教導主任、雙莊二中校長的李新澤商量:“咱倆合夥搞創作。”兩人一拍即合。顏士昌辭去工作,和李新澤一起創辦了宿豫烙書藝術社。起初只是興趣愛好相同,兩人走到了一起,時間長了,他倆創作激情四溢,烙筆飛舞,創作了許多烙畫作品。於是,他倆在市區舉辦了一次烙畫作品展覽,並邀請當地書畫名家前來指導。

經過市場調研,顏士昌認為中、小學對烙書有需求,於是,他創作了許多有關教育內容的名人名句烙書作品,向中小學校進行推銷,這是他走向市場撈的第一桶金。名不見經傳的顏士昌,如今生意做得風生水起,2016年,他將宿豫烙書藝術社更名為宿遷市楚雲軒烙畫藝術有限公司。

2005年9月,北京舉辦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顏士昌和李新澤帶著他們的烙畫作品興高采烈地參加了博覽會。空閒時間,顏士昌就四處觀摩,比較別人烙畫作品的水平與自己差不多。但是開展的第二天早上,他又到其他的展位觀摩,發現新增了一個展位,讓他眼前一亮的是,河北郝友友的寫實派烙畫作品風格與眾不同,自成一派,令他羨慕不已。

博覽會上,顏士昌被郝友友的烙畫作品迷住。只要有空,他就跑到郝友友的攤位旁,與郝友友切磋技藝,虛心向他請教烙畫技巧。郝友友被這位年輕人的誠心打動,耐心細緻、毫無保留地把他的技藝傳授給顏士昌。

博覽會結束後,顏士昌回到宿遷按照郝友友傳授的方法,反覆揣摩,慢慢摸索、試驗。實踐了一個月後,顏士昌又帶著諸多問題專門前往河北,再次拜訪了郝友友,向他取經。他回來後按郝友友教的技法慢慢揣摩、領悟、消化、吸收。後來,這位德藝雙馨的郝友友成為中國烙畫研究會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河北省一級工藝美術大師。

在顏士昌的工作室,常見到他全神貫注地手持電烙鐵在一塊木板上進行創作,用力一點點地移動著手中的烙鐵,這樣普普通通的木板在他的手裡便成了一件做工精美的工藝品。他說,烙畫就像廚師炒菜要掌握火候一樣,一定要準確把握好烙鐵的火候。透過烙鐵的勾、勒、點、染、擦、白描等手法,鉻出具有豐富層次、惟妙惟肖的人物肖像。由於他對烙鐵與明火的巧妙結合加上他嫻熟的駕馭能力,無論是山水風光、花鳥動物的潑墨抹染,還是人體與靜物的質感肌理,都躍然木板之上,別具韻味。其作品裡出神入化地表現人、牛、羊、馬、驢等形象。他創作的題材涉獵廣泛,農家院裡的石磨、老屋,城市裡的亭臺樓閣等都是他所描繪的物件。他的一些作品,讓人看起來是多麼的不經意,但是在這背後往往都是他幾十年所學的知識慢慢沉澱下來的。

顏士昌從事烙書、烙畫的研究、創作,成果豐碩,名聲大震。但他仍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孜孜不倦地耕耘他所愛好的烙畫藝術天地。他的烙畫作品有著自己的獨到之處,其作品先後入選《中國藝術人才精品大典》《跨世紀書畫家精品集萃》等。多年來,他創作了數百幅具有地方特色的烙畫作品,被一些部門作為特色禮品贈送給英、美、德等16個國家及地區的友好人士,中央電視臺、省、市電視臺也曾報道過他的事蹟。去年,著名電影演員陳凱歌、陳紅來到宿遷,他專門為陳紅繪製了肖像,受到高度讚譽。2017年,他榮獲“宿遷市五一勞動獎章”“十大宿遷工匠”“江蘇省鄉土人才‘三帶’能手”“江蘇省鄉土人才‘三帶’名人”稱號。

對於未來的烙畫創作,顏士昌充滿信心。現在人們對烙畫的接觸和了解比較少,因此,他經常舉辦烙畫講座,不但介紹理論知識,而且會指導學生製作一些簡單的烙畫。他高興地說:“我現在到宿遷市未成年人教育基地、市實驗小學黃河分校和宿遷澤達職業技術學院給學生們開設了烙畫體驗課,對學生們進行烙畫教學,帶領他們動手創作,對烙畫進行普及與傳承。這些活動一直堅持到現在,已經七年了。在社會上,我帶出紀前才、董元斌、沈芳等10個徒弟。”他認識到技藝傳承的重要性,正準備把有關烙畫口口相傳的傳授方式,變成有據可依的教學用書,並結合自己平時積累的烙畫技法技巧資料進行整理,結集出版,把烙畫這種藝術推廣傳承下去。

談及對烙畫傳承人的培養,顏士昌笑容滿面地說,他的女兒顏穎2017年大學畢業後在廣州一家企業工作,半年後,她毅然辭去工作回到宿遷發展。在近一年時間裡,她設計製作了多種烙畫工藝品投放市場,多次參與非遺展演,並隨其對小學生進行烙畫烙書的普及教育與推廣。現在有其女兒傳承他的技藝,也讓他感到些許欣慰。

烙畫,宿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烙畫又稱燙畫、烙花、燙花、火筆畫,它以高溫的鐵條在竹木、宣紙、棉布、絲絹等材料上熨出烙痕作畫,形成獨特的藝術作品。據史料記載,烙畫源於西漢、盛於東漢,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清代時,烙畫達到頂峰。

當下,人們大多用電烙鐵創作烙畫。烙畫創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時,注重“意在筆先、落筆成形”,使其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因而給人以古樸典雅、回味無窮的藝術享受。烙畫的材質可以是木材、板材、竹子、棉布、絲絹、宣紙等。濃淡、輕重、虛實、緩急……都要透過烙筆來實現,這不僅需要手藝人對溫度、速度和力度有著嚴格的把控,還需要烙畫人有著過硬的繪畫功底和強烈的藝術靈感。

烙畫,以深褐色或淺褐色為主色調,表現出強烈的水墨韻味,既保持了漢族傳統繪畫的民族風格,又可達到西洋畫嚴謹的寫實效果,清晰秀麗,古樸典雅,具有較強的立體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畫。

烙畫,也稱火繪,在人類所有畫種裡,歷史最悠久,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那時的先民在篝火旁,yrography烙畫,意思是“寫作與火”,來自希臘的PUR(火)和GraphOS(寫作)。包括古埃及和一些非洲部落,烙畫非常直接的滿足了人類裝飾的天性。那時的人們不僅會用加熱的金屬進行烙畫,所用材質也多樣,除了木板,還有莎草紙,麻布,在皮革上,幾乎無所不烙。甚至會用到放大鏡聚集陽光來烙畫。淺色木材如梧桐,椴木,硬木的山毛櫸和樺樹是最常用的,從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烙畫在西方達到了很高的標準。

中國在漢朝時,烙畫被稱為“火針刺繡”。歐洲在維多利亞時代,烙畫機的發明,使這種工藝引發廣泛的關注,也正是在這個時候,“烙畫”這個詞出現了。]在第十九世紀末,AlfredSmart發現,水性塗料可應用在烙畫上,提高了烙畫工藝的表現力,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上世紀二十年代初,電熱絲烙畫機的完善讓烙畫工藝空前發展,各種烙畫物品受到歡迎。在那個時代。烙畫還是一種傳統的民間藝術,在歐洲,許多地區包括羅馬尼亞、匈牙利和弗蘭德斯,以及阿根廷,美國南部,形成現代烙畫藝術。

在國內,我們一般想起烙畫,基本上想到的都是葫蘆烙畫。因為我們平常能看到的烙畫,主要體現在葫蘆上,即使是在葫蘆創作者那裡,相對於雕刻或者彩繪等等,烙畫這個體裁和技法,也是佔了絕對主打的位置。實際上,國內的烙畫,也分很多題材和風格。傳統工藝除了葫蘆,還有宣紙烙畫,檀香扇烙畫,(膠合)木板烙畫是近年來新出現的型別。

這裡的葫蘆烙畫作品,基本是獲獎作品,可以代表國內較高水平。

傳統烙畫圍繞著工具的改良,也經歷了幾個階段:沒有電的時代,烙畫藝人一般採用油燈加熱,就是把鐵籤子從油燈的火焰中心穿過去,這樣保持烙畫筆溫度不變的情況下,在介質上烙畫。但是畫筆的自由度嚴重受限,而且油煙燻人,對人的眼睛和肺部都有損傷,所以是很艱苦的工藝。有電以後藝人曾經用自己改良的電子用電烙鐵烙畫,但是沉重,不方便,筆觸不夠豐富。直到有現代烙畫機的出現,烙畫才成為識者廣泛的藝術。

現代西方的烙畫藝術,發展非常完善,主要的介質還是以木質為主。在葫蘆上烙畫,也不是單純的只使用這一種單一的工藝。往往結合雕刻和彩繪,紙上和帆布上烙畫更是以水彩相輔,效果非常厚實和豐富。

烙畫對於西方藝術家來說,實際上就是素描。加彩繪的是淡彩素描。在素描和油畫的審美心理的底子下,很自然的追求造型的質感和層次的豐富。

國內的烙畫,實際上就是國畫,永遠都有水墨的思維在裡面,所以不是很主動的去追求質感和調子。也因為國畫的思維慣性,也不太追求色彩的豐富性。在技法上強調筆觸的豐富性,細節的細膩性,在方寸之地特別深入的去探求。可以說,西方的烙畫是博的廣的,我們的烙畫是淵的深的。

素描講求層次的表現和訓練。素描樣的調子表現什麼樣的內容,是順理成章的。不同的筆觸頭,也是為了豐富表現力的達到。

先用側刀開輪廓,然後進入細節整理,西方式的嚴謹。但是最終都為調子和層次服務。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