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畫又稱燙畫,火筆畫,中國傳統藝術珍品,用火燒熱烙鐵在物體上熨出烙痕作畫。烙畫不僅有中國畫的勾、勒、點、染、擦、白描等手法,還可以燙出豐富的層次與色調,具有較強的立體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畫,因此烙畫既能保持傳統繪畫的民族風格,又可達到西洋畫嚴謹的寫實效果。
烙畫獨特的藝術魅力,給人以古樸典雅、回味無窮的藝術享受。6月7日,採訪烙畫大師李峰,他幾十年的執著追求裡是滿滿的烙畫情結。
李峰,1964年出生在常德漢壽縣一個小村莊。他說:“大約5歲的時候,家裡正在打傢俱,伯父用燒紅的火鉗在打傢俱的木板上寫字,教我認字,寫上去的字擦不掉。”這是留在李峰記憶裡的一幕。
從小喜歡畫畫、寫毛筆字的李峰,學校辦牆報、刻鋼板總少不了他。在他讀高中的時候,南京美院的伍紀雲老師因劃為右派,被髮配到漢壽一中教美術。
李峰說:“我一直用毛筆寫作業。伍老師看到我的毛筆功力,到家裡對我父母說我是個天才、天生的畫家,要我跟他學畫畫。就這樣,我成了他的學生,每個週末跟他學畫國畫,也成為他最為得意的學生。也是讀高中的時候,被書法家高曉嵐老師收為關門弟子,學習書法。”
說起烙畫,李峰在1979年剛上高中的時候就買了一把大烙鐵,偶爾嘗試過烙畫。上大學時,一次在長沙書店看到一本烙畫方面的書,他愛不釋手,對烙畫饒有興趣。大學體育專業畢業後,李峰當上了一名人民教師,先是在西湖農場子弟學校教體育,後又到漢壽二中教體育和美術。
他說:“剛分配到西湖農場子弟學校,伍老師又來找我,在我這裡一住就是半個月,不離不棄地教我畫畫。因為文章、字寫得好,又借調到縣委辦工作一年,後又到企業工作一年,最後給了個東嶽廟鄉科技副鄉長的職位,我報個到就辭職了。”
這是1987年,二十幾歲的李峰,鐵飯碗不要了,沉迷於烙畫,父母與他斷交。他把僅有的一兩千塊錢的積蓄全部買了工具和材料,一心一意烙畫。
他說:“當時是長把的、木柄烙鐵,烙得大汗淋漓,也沒有烙出滿意的作品,大約3個月的時間,失去信心,心裡嘀咕著‘這麼長的把,笨拙至極,怎麼能繪出畫來?!’休息5個月,又去學做生意。做生意期間,一次到湘潭的一家五金店發現了膠柄的烙鐵,小巧靈活,買了2把,又借了幾千塊錢買材料,再次拿起‘火筆’,這一次有了繪畫的感覺。父親喜歡書法,字也寫得好。我的第一幅烙畫作品工筆畫《松鶴圖》,父親也覺得不錯,於是他想到了祖先的《烙畫訣》。
1989年,伯父到家看到我的烙畫《松鶴圖》,父親對伯父說,我們祖先有個烙畫口訣,你是老大,找找,看還在不在。伯父在一個小抽屜裡找了《烙畫訣》,像草紙(馬糞紙)一樣的黃色紙張,已經破損,我細心整理現已存入電腦。我查過,我們家前大約9至11代,有一個遠近聞名的木匠,在傢俱上烙花花草草名氣也很大。”
李峰的故事告訴我,他的烙畫始於家傳。
李峰整理的《李氏烙花要訣》:“烙花藝已千年,手藝精天下傳,學習之從其法,法之本材為先,白檀香為首選,烙鐵頭要齊全,鏟舌標球面錐,烙有序近後遠,深淺色多變化,快與慢是關鍵,變粗細掌控難,壓和轉當勤練,變方向一瞬間,靜氣行意在先,後風乾低溫壓,沸桐油澆其面。”李峰邊實踐邊積累,其作品也逐漸成熟。1995年,有人買走了2幅烙畫,1幅賣了500元,李峰特別高興,也看到了希望。
1996年,李峰到了深圳,在商人鄧鐵成的支援下,烙畫技藝更加嫻熟,其作品也受到市場追捧,他說,最貴一幅賣到3000元。深圳、香港、東莞三地,5年時間,賺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同時也感到身體不適,於是,他回到常德,帶著近百萬元的積蓄,在漢壽修房子,建畫室,培養學生,門下六七十人跟他學習烙畫技藝。李峰的烙畫也備受關注。
2006年開始,漢壽縣委宣傳部特別支援李峰的烙畫文化,先後帶著他參加多種藝術博覽會:到長沙,參加湖南省首屆工藝美術博覽會,首次獲得金獎,李峰特別驚喜;到南昌,參加中國第四十三屆工藝美術博覽會,獲得金獎;到大連,參加中國工藝美術暨傢俱博覽會,《毛澤東畫像》《清明上河圖》雙雙獲得金獎,李峰成為博覽會上的明星;到深圳,參加文博會,獲得金獎……
李峰迴憶起一幕一幕很是自豪:“大連是一座擁有3000多名烙畫工作者的城市,當時,我的烙畫是1號、2號展位,在展廳的入口位置,人一進來在我展位就不走了,廣播裡不時喊話,請大家進來;湖南省首屆傢俱博覽會,所有的領導都在我的展位;每次參展,當地媒體對我、對我的烙畫作品均有報道。
2015年,原文化部、省文化廳組織的第六屆海峽兩岸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在臺灣臺北市舉行,我的烙畫珍品亮相寶島臺灣,受到臺灣同胞的追捧,臺灣中國藝術協會原理事長、中華國際經貿文化協會理事長尚潔梅稱,這些創意烙畫情懷自然、奇妙大雅,讓人親近,是本屆文博會的絕對亮點。會期5天他在烙畫展位呆了3天。”
30多年來,李峰專注於對烙畫藝術的傳承、研究與發展,以致於形成了以他為代表的湖南常德烙畫派系,其烙畫藝術的表現力,在人物肖像和貓科動物方面的技法,實現了飛躍式突破,為烙畫藝術發展奠定了核心技法基礎,烙出的老虎等貓科動物毛髮自然逼真、風吹欲動、栩栩如生;烙繪的人物畫素樸典雅、神形兼備、質感逼真、呼之欲出,得到了藝術界高度評價和社會的普遍認可。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宋定國老師觀其《臥山虎》烙畫後稱道:“藝韻天成,中華一絕”;加拿大華裔美學博士、著名收藏家黃傑先生對其作品讚道:“鬼斧神工,大雅之物也”。
毋庸置疑,李峰的烙畫成於執著。
30多年,李峰創新了一系列世界領先的烙畫技法,在繪畫領域強勢脫穎而出,開宗立派,獨樹一幟。其作品自然古樸、素麗典雅,既具中國水墨畫之氣韻,又具不同於西方油畫的獨特寫實表現力,還給人以淺浮雕的視覺衝擊,得到了專家們的廣泛讚譽和高度評價,以及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可。
完成的《偉人毛澤東》《多難興邦》《王者之風》等100多幅烙畫珍品,有80幅作品被一些單位和個人收藏,他的作品和成就也相繼被《人民美術》《中國工藝美術》等多家權威媒體報道。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審美觀和市場需求的變化,烙畫從業人員呈倍增趨勢,從20世紀60年代的幾百從業者,發展到今天的幾萬人。自20世紀80年代後,烙畫隊伍人員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除了一些喜歡繪畫的木工及業餘美術愛好者,一些美術院校學生和教師也紛紛投身到烙畫領域,其中部分天賦好、繪畫水平高的酷愛烙畫的人士將其作為一生的事業,如醉如痴地進行著烙畫藝術的研究與創作,已成為當今烙畫藝術發展的領軍人物。目前烙畫藝術因其獨有的表現力,不斷被人們所認知和追捧,在收藏界出現了一批收藏烙畫珍品的收藏家。
李峰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時代,烙畫遇上了大眾旅遊、文化旅遊、網際網路+的好時代,他說,他沒有理由不跟上時代的步伐,讓烙畫藝術融入大眾旅遊時代,走進百姓生活,同時得以傳播、傳承、興旺發達。
2017年,李峰來到常德。在李峰看來,常德是一座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的城市,烙畫在常德大有可為。於是,經人引薦,烙畫落戶武陵區網際網路產業園,做文化產業;入駐常德河街,在古玩城有了烙畫展廳。2018年,常德河街旅遊商品街開街,又有了烙畫的門店。
目前,李峰正在謀劃烙畫作為旅遊商品怎麼經營:開發適合大眾需求的旅遊商品裝飾畫;也正籌劃在常德市徵地60至90畝,建中國烙畫第一村,作為烙畫的研究中心、博物館、培訓中心、創作中心、銷售中心,對接常德旅遊,打造常德烙畫旅遊景點,創年產值5億元的規模(生產基地),藉助東盟“一帶一路”,讓烙畫走向世界。李峰說,研發團隊、營銷團隊、創作團隊已經具備,也已有投資商對接,正在謀劃可研報告,也正在進行點對點的市場調研,爭做常德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先行者,力求做成一個常德文化旅遊品牌,豎起一面旗幟,為常德文化藝術產業發展、打造常德旅遊文化名城做貢獻。
女兒李梓萱畢業於湖南工藝美術學院,作為烙畫的傳承人,現正在湖南林科大攻讀計算機專業的碩士學位,試圖運用計算機技術,研究、發展烙畫,走出一條網際網路+烙畫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