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九十五章 烙畫(2)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九十五章 烙畫(2) (3 / 7)

與我一起重溫往事的,還有從威海遠道而來,當面再次向恩師取經的他6年前招收的徒弟小宋。

2012年,是宋玉良從事葫蘆烙畫的第十五年,也是他成立八仙葫蘆工藝品公司的第五個年頭。那一年,宋玉良親手雕刻、烙畫的葫蘆已經數以萬計了,他已經連續三次登上央視,被藝術界和同行推崇、讚譽,是蓬萊當地以及全國“葫蘆圈”裡的名人。

“南京百虎烙畫第一人”的辛迪大師對宋玉良葫蘆烙畫給了很高的讚譽:“宋玉良的葫蘆烙畫,是集繪畫、書法和烙印於一體的工藝品,從環形構圖上看,給人以疏可走馬、密不透風、恰到好處的感覺。”

河南省一位從事葫蘆烙畫30多年的同行,這樣稱讚宋玉良的作品:“宋玉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把葫蘆烙畫做成這樣,在我們同行中是沒人能比的。”

宋玉良葫蘆烙畫聲名遠揚,此時的宋玉良名利雙收,但是,他缺一樣東西,而且特別缺,那就是“人才”。

隨著知名度的提高,烙畫葫蘆的銷量水漲船高,宋玉良感覺到了“孤軍作戰”的艱辛。一個人做這件事,的確可以賺很多錢,但是,一群人做這件事情,一定會擴大葫蘆烙畫的影響,也會帶動一批人富起來,從而讓更多人走到這個行業中來,這是雙贏的事情。於是,宋玉良開始收徒。

慕名而來的有很多人,他們有的是來學習的,有的就是來看熱鬧的,有的是聽到“南京百虎烙畫第一人”的誇讚後來挑戰的,一時間,宋玉良的八仙葫蘆工藝品公司儼然成了人來人往的“人才市場”。

葫蘆,不論是長的規規矩矩的,還是奇形怪狀的,到宋玉良手中都會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在宋玉良眼中,每個葫蘆都有價值,每個上門學藝的人都是可塑之才。

所以,不論是誰,他都會手把手教,漂白、去皮、打磨、素描、烙畫,一道道工序,一次次打磨,一天天,一日日,好多人在這裡第一次接觸葫蘆烙畫,好多人從這裡走上了屬於自己的葫蘆烙畫創業之路。

小宋,就是眾多人中的一位。宋玉良手把手的教了15天后,拍拍他的肩膀說:“你出徒了”。

15天,就把手藝學成了?小宋有一點懷疑,師傅的話大於天,小宋帶著一絲懷疑和師傅說“可以了”的手藝回到老家,居然真的“很可以”,學藝前月薪1200的他,接到了人生第一個大訂單:十萬元的烙畫葫蘆,這幾乎等於他十年的工資。

如今已是威海某葫蘆雕刻廠的負責人的小宋,藉著第一桶金的春風,葫蘆雕刻事業越做越大,人生之路也越走越寬。這些年來他始終和師傅宋玉良保持著密切聯絡,旅遊銷售旺季一過,他就馬上跑到蓬萊向師傅宋玉良取經,關於產品的市場研發,關於葫蘆文化的傳承,關於下一步的事業拓展,宋玉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同行之間是親家不是冤家,產、供、銷的縱向聯絡是單兵作戰,但同行之間的互補共生則是橫向聯絡,葫蘆烙畫要繼續繁榮,橫縱都要結合”,這是宋玉良在葫蘆江湖中闖蕩多年的心得。

如今,由宋玉良手把手教授的葫蘆烙畫師已有200多人,他們有的開辦起規模不小的葫蘆作坊,有的成為小有名氣的雕刻師,有的像小宋一樣成為業內的佼佼者,活躍在省級、國家級的藝術、商業舞臺。

他們都在宋玉良的影響下,從這項非遺專案中嚐到了致富的甜頭,也走上了葫蘆烙畫的傳承之路,父傳子、夫妻共同創業,一個人帶動一個家,一個家帶動一個村、一個鎮,葫蘆烙畫就這樣在師徒傳承,共同致富的路上越走越繁榮。

依託蓬萊旅遊的地緣優勢,宋玉良的葫蘆烙畫產品,已經成為蓬萊特色禮品、到蓬萊不可不買的十種商品之一,八仙葫蘆工藝品公司每天都會接到大量訂單,葫蘆雕刻工藝的精湛固然功不可沒,“藝術與市場接軌”的經營理念更是八仙葫蘆漂洋過海的利器。

在葫蘆烙畫的市場定位上,宋玉良是這樣說的:“藝術要有,我也喜歡搞藝術,但是藝術必須要與市場接軌。叫好不叫座,沒有市場,做這個行業的人賺不到錢,那葫蘆烙畫只能成為小眾的藝術品;做出來的東西,賣的出去,市場火起來,從事這一行的人能養活自己、而且還過的不錯,就會有更多的人願意從事這個行業、願意投入到這項事業中來。”

如今的蓬萊,葫蘆烙畫已經形成生命力旺盛的產業鏈,鏈條上的葫蘆種植戶、葫蘆基礎加工、葫蘆雕刻、葫蘆銷售幾個環節環環相扣,帶動、影響著一批人進入非遺傳承的隊伍中來。

葫蘆烙畫工藝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尋常百姓謀取幸福生活的“藝術”手段,葫蘆烙畫工藝品也因為市場化的運作,走入尋常百姓家,成為家家戶戶家庭軟裝的一部分。

在琳琅滿目、古韻芬芳的葫蘆展臺上,我看到了一張生機勃勃的照片,照片上是一群神情專注的八九歲的孩子。他們一隻手握著葫蘆,一隻手拿著烙畫筆,在葫蘆上作畫。在他們的身後站著的,是同樣專注的宋玉良,他的眼中,閃爍著希望的火花。這是煙臺地區小學生非遺研學的一幕。

從2005年起,各類民俗文化、手工製作、非遺專案體驗的現場以及中小學校園的實踐課上,經常能看到宋玉良忙碌的身影。他自帶電源線、插排、電烙鐵、刀筆顏料及原品葫蘆,手把手教孩子製作出人生的第一個藝術葫蘆,看著那些稚氣未脫、天真專注的笑臉,宋玉良感覺到:“葫蘆烙畫,就像他疼愛的孩子一樣,一天天一天天茁壯成長”。

葫蘆烙畫成為煙臺地區最受中小學生喜歡的研學活動之一,這一項曾經幾乎沒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青少年身上得到無限地延續。

1998年,剛剛接觸葫蘆烙畫的宋玉良,騎摩托車載著母親下鄉收葫蘆。鄉間路窄,只容一人一車透過,一如創業之初的葫蘆烙畫之路。返程時,母親硬生生摔在了地上,兩大網兜葫蘆散落了一地。她爬起來就收拾葫蘆,卻沒留意到,自己的腿鮮血直流。

母親不顧自己安危收拾起來的只是普通的葫蘆,但正是這一個一個普普通通的小葫蘆,被宋玉良賦予了鮮活的生命,點亮了葫蘆烙畫的市場之路,也點亮了他自己的人生之路。

採訪結束,夕陽已經拉開夜的帷幕,深巷裡的磨盤街是無限綿長的歷史,一步步的足音迴響,像古老的文化從時光的隧道傳來歡快的回聲。

傳承,讓曲徑通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峰迴路轉,從此踏上蓬勃發展的康莊大道,一路高歌遠航。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