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功夫不負有心人,只要付出就有收穫,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就這樣,憑著對烙畫的執著與熱愛,2002年,楊金婷老師創作出了屬於自己的第一批烙畫,並應邀在第二十屆洛陽牡丹花會上展出。這些烙畫栩栩如生、風格獨特,受到了很多人的讚賞和喜愛。
到了2004年,經過不斷的努力和摸索,已經嫻熟掌握各種烙畫技巧的她,在自己創作的路上,創作出的烙畫作品越發精緻,細膩。在眾多旅遊景區和藝術大賽上屢獲大獎,備受矚目的同時,也受到藝術品收藏行業的重視,銷量不斷攀升,日益增長。
2005年,當嵩縣國家森林公園白雲山榮膺“中國最美的地方”的稱號,家鄉優美的景緻,為楊老師的烙畫創作找到了靈感,她先後創作出《日破雲濤萬里紅》《天池風光》《張良隱居》等一大批反映嵩縣秀美風光的烙畫精品,這些烙畫精準,細緻表現出了家鄉的美景,受到專家學者稱讚,被稱為嵩縣烙畫藝術家。
在楊金婷老師的家裡,兩間臥室都是她用於創作的地方。牆上掛的全是她的作品,每一幅都出神入化,極具傳神。那些獲獎證書、獎盃、字畫以及筆墨紙硯都詮釋著藝術家的濃郁氛圍與氣息。
看著她拿起火燒熱烙鐵創作的瞬間,發自內心的敬佩,每一幅作品背後都凝結著巨大的付出和心血,實屬不易。如今的楊金婷老師已經是幾家藝術培訓學校的校長,我們也希望並祝願她在今後多多培養出像自己一樣的烙畫藝術家,為烙畫這門民間藝術添磚加瓦。
烙畫在我國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烙畫這一民間藝術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喜愛。民間烙畫也在不斷發展,也不斷湧現出烙畫藝術家。很多的古鎮偶爾也能看著烙畫的身影。
烙畫在古代被稱為“火筆畫”、“燙畫”等,是中國古代一種珍貴的民間藝術極其珍貴的稀有畫種,就是用火燒熱烙鐵在物體上熨出烙痕作畫。烙畫創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時,注重“意在筆先、落筆成形”。
史料記載,烙畫最早出現在西漢,後來經過一系列戰亂致使這樣的民間藝術失傳,清光緒年間得意復興,逐漸形成了以河南、河北等地為代表的幾大派系。
新中國成立後,烙畫成為民間藝術的代表,受到國家的重視,發展迅速。近些年來,在眾多烙畫大師的共同努力下,烙畫這門古老的藝術形式重新走上了正軌。
目前洛陽烙畫成就最高的工藝大師就是嵩縣楊金婷老師,她的作品廣受好評,已經成為了洛陽城的一張名片。
烙畫,有點像版畫,又比版畫細膩傳神;又有點像國畫,又比國畫淡雅古樸。它既有國畫工筆般筆筆到位的精細,又有西畫所具有的層次和觀感。
當今烙畫題材從傳統的山水、樓閣、人物和花鳥等拓展到現實生活中的場景等等,極大地豐富了內容,這無疑為創造具有民族風格的現代烙畫家提供了更多的素材。
就像楊金婷老師的作品,每一幅都是那麼動人,栩栩如生。看著那些貼近生活的畫面,不由自主的陷入了沉思,瞬間被帶入了畫面中的場景。
民間烙畫作為一門民間藝術,其具有雅俗共賞的藝術特點。烙畫的藝術價值主要體現在文化交流傳達和文脈傳承,在高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如何才能夠更好的、更全面的去傳承和保護?
在大力發展旅遊業的今天,烙畫也可作為旅遊的一個產品,其能很好的反映出當地的人文風情的氣息。隨著旅行的人越來越多,人們希望能夠把看到的景點、體驗到的地方風情“帶回家”。
因此,烙畫即可以宣傳當地旅遊業又能給遊客帶來旅途的紀念。
楊金婷老師的藝術創作上,大膽巧妙地把現代繪畫技巧溶入烙畫之中,作品風格獨特,高貴典雅,烙制的山水、鳥獸、人物、動物、花卉等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我在想,隨著時間慢慢的推移,再過些年,這樣的烙畫藝術文化會不會消失?
也許,不光是我,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去宣傳和保護民族文化、民間藝術的東西,讓其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揚。
在楊老師追逐夢想的道路上,她對烙畫藝術的這種摯愛,這種不氣餒,不放棄的精神也成就了她的藝術人生。從一名下崗職工成為一位烙畫藝術家,楊金婷老師的經歷給我們所有年輕人樹立了榜樣!
從而告訴我們只要堅持,沒有什麼不可能。
如果你喜歡旅遊,那不妨在這個夏天走進嵩縣,走進涼爽伏牛山去避暑,看日出,觀雲海,賞美景,讀歷史。然,這裡不僅僅有絕美的自然風光、濃厚的人文歷史,淳樸的民俗風情,以及中原的美食特色等等。當然,還有烙畫藝術。
你可以帶著家人、親朋好友、以及孩子來一場遊學之旅,在嵩縣白雲山、木札嶺避暑的同時,可以體驗一番烙畫藝術的魅力與薰陶,如有幸將會得到楊金婷老師的親自指導。
烙畫藝術不僅能夠鍛鍊和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和審美能力。而且烙畫藝術十分考驗畫畫者的耐心和畫技,從烙畫中不僅學會了畫畫的技巧,更學會了仔細和專注。透過烙畫的實踐製作過程,增加孩子對烙畫學習的樂趣、民間傳統藝術的熱情。
那麼,不要猶豫,遊學之爽盡在涼爽伏牛山。這個暑期,約起來.......
烙畫又稱燙畫,火筆畫,即用火燒熱烙鐵在物體上熨出烙痕作畫。烙畫創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時,注重“意在筆先、落筆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