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九十五章 烙畫(1)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九十五章 烙畫(1) (3 / 7)

形象素材過多會使畫面繁雜噦唆,畫蛇添足,削弱主題;過少則又不足以說明主題。取捨是相對的,取多少、舍多少,取什麼、舍什麼,要根據繪畫風格和畫家的個性追求具體分析,沒有硬性的規定。

密就是凝聚,是畫面物象和線條的集中處;疏則反之。一幅畫的構圖,所畫各種物象及線條的安排應該有疏有密。從而產生有節奏、有彈性的藝術效果。“密不透風,疏可跑馬”,清人鄧石如非常形象地描述了畫面中“疏”與“密”的關係。“疏”得不當,會使畫面凌亂、鬆弛、沒有精神;“密”得不當,會使畫面板結、沉悶、滯重無光。要麼以點為密,以面為疏;要麼以面為密,以點為疏。“疏”有賴於“密”的安排,“密”有賴於“疏”的襯托,應該強調兩者的差距,形成疏密的強烈對比,這樣畫面才會有生氣。

太虛則畫面會感覺太空,稀軟無力,輕飄而無所歸依,必須以實補之定神;太實則又會造成畫面凝重阻塞,難有喘息之地,就要以虛來調節緩衝。應以淡者為虛,濃者為實。疏者為虛,密者為實。動者為虛,靜者為實。輕者為虛,重者為實。次者為虛,主者為實。白者為虛,黑者為實。

潘天壽說:“吾國繪畫,向以黑白二色為主色,有畫處,黑也,無畫處,白也。白即虛也,黑即實也。虛實之關聯,即以空白顯實有也。”遠者為虛,近者為實。少者為虛,多者為實。

一幅畫的章法常以“開合”作為構圖佈局。所謂開合,也叫“分合”。“開”即是開始,“合”即是結尾的意思。開與合在畫面上是—對矛盾的統—體,猶如用筆,起筆為開,收筆為合;一幅畫中沒有開、合也不行。—幅畫中有貫穿全域性的大開合,同時還有若干小開合。小開合要服從大開合的指向,並起到豐富畫面構成的作用。有開勢就要有收勢,只有開合處理得好,畫面才具有完整性。

空白在這裡並不是“沒有”的意思,而是同形體、線條、色彩—樣,構成畫面特殊的有機組成部分。正所謂“筆不到而意到,意不到而神到”。傳統葫蘆烙畫差不多都留有空白。清鄧石如說:“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通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葫蘆烙畫對空白的認識是十分豐富的。—般有如下幾種存在方式:表示天、地的地方、於繁密的地方、主體周圍、不畫背景形式美的需要。

畫面上幾乎所有構成因素都和對比有關,都要注意它們的大小、長短、遠近、高低、剛柔、動靜、明暗、曲直的變化。對比在構圖中的表現:疏密對比、聚散對比、大小對比、高低對比、?色彩對比、動靜對比、曲直對比、形象對比等。

造型藝術中的均衡,就是要利用不同分量的形體、色彩、結構等造型因素,在畫面上達到力的平衡,以求得莊重、嚴謹、平和、完美的藝術效果。畫面中求得均衡的方式很多,如:利用物象的屬性。有生命體與無生命體相比,前者重,後者輕。

在構圖中,可以利用這種屬性來取得畫面均衡。利用色彩的比重。畫面的一方色彩濃豔集中時,在相應的反方向要有所呼應。利用力的走勢。當畫面主要的力的走勢偏向一方時,可以用輔助力的走勢拉回,以求得均衡。利用運動和視覺方向。利用物體的大小、繁簡。

色彩的使用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色彩的和諧、色彩的對比、色彩有冷暖、明暗之分,有動靜、收放之別。一般地說,冷色比較靜和收斂,暖色反之。、主色與副色的關係。、葫蘆烙畫的色彩由兩大要素組成:一是顏色,二是墨色。古人云:“墨分五色。”如李方膺的《鯰魚圖》,全圖以墨色為本,濃淡虛實,趣味橫生,具有極強的表現力。

背景在處理上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選取素材要符合主題思想的需要。背景是主題內容的補充部分,必須是有助於創造具有典型意義、典型環境、最能說明和延伸畫面主題思想的內容。背景素材在使用量上要精練、純化,並非多多益善,不要把與主題有關的素材都搬到畫面中。

佈局要合理。背景一般是佈置在畫面主體的後面。背景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有象背景,一類是無象背景。所謂有象背景,是指主體以外的畫面空間都由具體的物象組成。無象背景與有象背景正好相反,主體形象之外的畫面空間沒有具體的形象,或用顏色平塗,或全白全黑,或用筆觸及其他抽象效果作為襯托。

對於沒有一定功底的葫蘆烙畫愛好者來說,拓稿是他們進行葫蘆烙畫底稿最好的辦法,可把選好的圖案列印在紙上,用膠水把複寫紙粘在圖案後面,用膠帶把制好的拓稿粘在需要烙畫的葫蘆上,用筆把圖案描一遍,選好的圖案就會很輕鬆的複製到葫蘆上了。把稿子拓到葫蘆上,最好用陳舊的複寫紙。

首先,它既繼承了中國畫,又發展了中國畫。

無論是烙畫藝術還是中國畫,從本質上來講,它們都是繪畫。關於繪畫的定義,應從兩個方面來把握:一是藝術家的藝術修養,包括對美的感受認識和表達的能力。二是工具、材料的選擇運用情況。

中國畫是中國傳統的一種繪畫形式,從當代烙畫藝術的體裁風格特點上看,可以說它是中國畫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無論是中國畫還是烙畫藝術,它都需要藝術家具有較高的藝術修養,對美的感受和認知的能力。比如北宋中期山水畫家和繪畫理論家郭熙,在他的《林泉高致集》中寫到四時山水景物的變化“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淨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

當代的烙畫作品,也不乏含有強烈感受美的藝術作品,只是烙畫作品大部分不留藝術家的名字,只有作品的名字,如《富貴吉祥》、《國色天香》、《竹報平安》等,一些作品是臨摹品或者根據文學故事創作的,如《清明上河圖》、《紅樓十二釵》、《大觀園圖卷》、《萬里長城》、《山河萬里圖》等。烙畫的題材都是民間喜聞樂見的,名字通俗易懂。所以,烙畫藝術與中國畫藝術是一脈相承的。

從施藝的工具、材料看,烙畫藝術是中國畫藝術的創新和發展。

中國畫的工具、材料是毛筆、墨、宣紙或絲絹,以及國畫顏料。國畫家要掌握各種工具、材料的特性,用筆蘸墨在宣紙或絲絹上勾、劃、點、染、皴、擦等用筆,同時控制墨的濃淡、輕重、緩急的變化,作品或者施色或者不施色。烙畫的工具、材料則是烙筆(或鐵扦、火筆)、竹木、宣紙或絲絹等,有的還用到國畫顏料。

烙畫藝術家也要掌握各種工具、材料的特性,利用控溫技巧,在竹木、宣紙、絲絹等材料上勾劃烘燙而成。將二者進行比較,我們發現,烙畫用烙筆替換了中國畫的毛筆,將施藝的材料由宣紙、絲絹擴大到竹、木、葫蘆、貝殼等材質上。因為有烙筆這一特殊的工具,使施藝的材料更為廣泛。所以,烙畫藝術又進一步豐富發展了中國畫。

其次,南陽烙畫藝術是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

解放初期南陽烙畫是以烙花筷子為主發展起來的,筷子是人們吃飯必備的工具。木烙花筷子選用冬青藥木,質地優良,工藝精湛,性寒涼、色潔白,用香油浸泡後,呈象牙黃色、氣味清香,有助於養生。在方頭筷面上,工匠們用手工烙繪出的畫面,典雅精美,可供欣賞,所以又成為收藏者的所愛。

當代烙畫發展到絲絹、宣紙上,形成類似於國畫的藝術品。題材都是民間喜聞樂見的,因為火筆這一工具的介入,使畫面增添了古樸典雅的氣度。所以,南陽烙畫藝術是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

誠如我今天要說的這個很勵志的事,她同樣專注一件事,一做將近20年,這的確了不起。她從下崗職工到烙畫藝術家,她用她的努力告訴我們追逐的意義和對現實的不妥協。

這個人就是楊金婷,1999年的冬天,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撿到一塊三合板。就是這樣一塊木板,讓她從此與烙畫結下了不解之緣。是誰說,三十而立過後就無法自主創業,尤其是在那個90年代。但早過了而立之年的楊老師,立志在烙畫上走出一條路來。

然而,事實證明。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做不到了。楊金婷老師今天的成功絕非偶然,但也是必然。

其實我們都知道,掌握一門新技能都需要不斷的付出才能瞭解的更多更深,烙畫也不例外。為掌握各種烙畫技能,楊金婷老師把全部心血和精力用在烙畫創作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已經不記得有多少個日日夜夜起早貪黑地刻苦學習、勤奮探索。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