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個檯燈,一件擺滿各種顏色麥稈的大立櫃,這就是沈社國簡單的工作室。不過,牆上掛著的一幅幅麥稈畫,或如水彩畫般的清麗,或似國畫般的雄渾、油畫般的斑斕,提醒我們這個工作室的不簡單。最令人震撼的是被稱為“中國之最”的彩色麥稈畫紅樓夢,長2.44米,寬0.9米,上有紅樓夢人物68個,構圖巧妙,人物鮮活而靈動。這個耗時長達半年之久的作品,製作過程困難重重。
這幅畫遇到很多困難的,一個是分解,因為是彩色麥稈畫,所以要圖把一個一個分解開來;一個是配色,由於麥稈本身有非常強的光澤度,不容易染色,單染色的時間就花了10多天。
難,似乎一直伴隨著沈社國求藝之路,但是他總會用自己特有的執著勁來解決難題。
他這個人很好奇,我有個特點,我看到一樣東西,我就千方百計的把它學會。
麥稈畫起源於隋唐,興盛于于明清,是民間純手工藝技術。它利用麥稈的自然光澤和材質,經過割、漂、刮、燙、貼等十多道工序製作而成,表達天地萬物。
在封建社會,來自民間的麥稈畫,因其古樸、自然、典雅,被作為皇家貢品在皇室貴族間珍藏。而沈社國與麥稈畫結緣則源於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
自幼喜愛畫畫的沈社國,做過農民當過兵,最後在大豐南陽小學成為一名教師。1978年的一天,沈社國無意間在文匯報看到一篇報道:有人用麥稈做成精美的畫。農村田頭麥稈再常見不過,而這樣的平常物竟能成畫?沈興國怦然心動。
在文匯報上看到報道,報道老師江可凌,他是法國國際藝術交流協會常務副主席、法國杜威美術學院教授,他研究麥杆畫併發到報紙上。
從上海回來的沈社國一頭扎進了麥稈畫的世界裡。為了不耽誤教學,他堅持每晚,每天3小時,苦練技藝,構思、製作麥稈畫。功夫不負有心人,1981年,沈社國完成處女作《南京長江大橋》,並首次參加江蘇省青年美展,備受關注。也是這次畫展開拓了他的視野,讓他有新的思考:如何擺脫傳統麥稈畫的平面限制向浮雕式發展?他開始研究並取得進展。
過去我們做的花鳥畫呢都是平的,所以我想能不能把平的變成立體的,因為本身動物花鳥就是立體的,後來透過我反覆的思考,反覆的實驗,終於解決了這個問題。所以我現在做的麥杆畫花鳥動物都是浮雕式。
遇事愛琢磨的沈社國,不滿足於從平面到浮雕的變化,他開始了更精細化製作。
在題材上從花鳥人物到山水建築,規格上從小幅製作到巨幅製作發展,技術上吸收融合國畫、浮雕、油畫等多種藝術表現手法,使畫面立體感強,古香古色,給人以美的享受。
我喜歡這個東西,越做裡面學問越大,每做一幅畫,都需要重新研究、設計,一根根麥稈看著簡單,但是裡面的學問相當豐富,所以說藝無止境就是這個道理。
對於不瞭解麥稈畫的人來說,是很難想像其製作的艱辛。一幅以動物為內容的畫,它們身上的毛都是一根根麥稈切成細絲堆砌而成,一幅就要達到幾萬、甚至幾十萬的細絲。有一幅群貓戲蝶圖整整花去了他三年的業餘時間。這期間的艱難,也曾讓沈社國在放棄還是堅持上糾結不已。最終,他選擇了堅持,憑藉決心、細心、恆心、耐心繼續前行。
做一幅畫做下來,有的時候要10天甚至幾個月,你想,一根根細毛,一根根貼起來需要多大的耐心?我自己也做鬥爭的,想不做了,因為做麥稈畫確實太難了,但我堅持下來的。所以我想,要有工匠精神,必須要有決心、細心、恆心、耐心這四個心。有這四個心,沒什麼問題解決不了。
時光不辜負努力的人,沈社國的麥稈畫成績斐然。1990年,他創作的《松齡鶴壽》在江蘇省首屆民間藝術博覽會上獲優秀獎。1999年,《南京長江大橋》在“第二屆世界華人藝術大獎”中獲國際榮譽金獎。2000年,巨幅麥稈剪貼畫《九龍壁》參加第六屆中國藝術節展出。2007年,他在法國舉辦個人畫展,榮獲法蘭西共和國勳章。2010年,他成為了省級代表性非遺傳承人。2011年,世界教科文組織聯合協會授予他“世界華人藝術大師”榮譽稱號。
麥稈悠悠,麥香縷縷。30多年的時光,從青春到白髮,沈社國對麥稈畫的感情越發甘醇。今年74歲的他,退休後每天仍然保持810個小時做麥稈畫,還經常走進小學校園、聾啞學校,免費推廣傳授麥稈畫工藝。他盼望著這門技藝能發揚光大,永遠閃耀著動人的光芒!
感動於沈社國不計得失的執著堅守,也憂慮今後大豐麥稈畫的前景。目前,大豐市真正從事麥稈畫工藝的人很少,因為麥稈畫極其考驗從業者的性情和毅力,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有豐厚的回報。因此,這一工藝的傳承,難以迴避人才匱乏的現實問題。
大豐區非遺保護中心的葉長生主任認為,要吸引年輕人,一個方面在製作、題材等方面與時俱進,把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結合,更重要的是對於學習麥稈畫的年輕人進行扶持,吸引他們加入到麥稈畫當中來。
目前南陽鎮設立了南陽麥稈畫展示中心,將沈社國的麥稈畫購買下來,面向青少年進行陳列展示。設立的剪貼技藝研習所,免費教來學習的孩子。我們也期待更多人瞭解、走進麥稈畫。只有受到大多數人的青睞,傳統工藝才能血脈相繼薪火相傳。
藝術家李軍不求名利,不急事功的李軍,平心靜氣地臨摹、作畫、讀書,從中領悟古今畫家之風,磨鍊大師傳神技藝。李軍苦心琢磨,畫作博古融今,不入俗套,為藝術,把深入生活,作為創作之本,與生活中的美好為師。他登黃山,上九華,管永珍預言帝,飲窮與自我。
近年來在學習鑽研國畫藝術的同時對非遺工藝情有獨鍾,師從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馬龍麟老師學習麥杆畫、布貼畫非文化遺產工藝畫以及現代低碳工藝品,仿鐵畫,金絲花等。在馬老師的精心指導下,他的作品,可謂渾然天成。
月在“安徽省第五屆工藝美術精品博監會“上,李軍的麥杆畫《再來一杯》獲銅牌,2018年合肥市“尋找社群好教師“活動大賽,李軍的麥杆畫《技壓群芳》獲優秀獎和最佳人氣獎。
現創作的麥杆畫、布貼畫有50多幅。其中大部分底圖,圖稿是李軍自已設計,用心描繪。使藝術作品來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如:《Love》、《運動健康》、《再來一杯》、《金猴獻瑞》、《嬌》、《旺旺》、《人勤春早》、《沉思》、《品茗》、《蟄枝驚雀》,《技壓群芳》、《月光下的鳳尾竹》、《速度》、《一壺一世界》、《蝶戀花》、《月光下的鳳尾竹》等。具有濃厚的時代特色,使非遺藝術在傳承中得以創新,在創新中促進發展。
他創作的麥杆畫、布貼畫作品近年來,頻頻傳入西歐、北美、新加坡及港澳臺等。李軍認為:歸於平淡的東西其實不是平淡,乃絢爛之極歸於平淡。李軍說,既然熱愛藝術這個事業,就要鎖定目標,慨然面對,一句話,“純粹”未盡此生閒。
喧囂的“童裝之都”織裡鎮,有這樣一位匠人,守一份寂寞,堅守麥稈畫創作20餘年。用一雙巧手,勾畫貼上,將麥稈繪成了鮮亮奪目的畫作。好像油畫,又似刺繡,精美絕妙。
朱軍民,出生於吳興區塘南,從小就喜歡畫畫。兒時記憶中,一到麥收時節,田間地頭隨處可見的是那黃燦燦的麥稈。青年時,朱軍民在一本雜誌上看到介紹白洋淀的蘆葦畫,一下子被吸引了,於是萌生麥稈作畫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