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九十三章 麥杆畫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九十三章 麥杆畫 (4 / 6)

東漢劉秀被王莽追殺,萬般無奈,藏於麥地之中,麥草隨即化為樹林保護劉秀。因此當地人視麥草為祈福迎祥之草,逐製作麥草畫,供奉朝廷。依此傳說,東漢年間麥稈畫的藝術層次與寓意又有了歷史性的發展與昇華。

麥稈畫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它和剪紙、布貼同屬剪貼藝術。是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思想結晶的集合體。自秦朝起就被作為高檔飾品,懸掛於殿堂閣樓、豪門貴舍之中,隋唐時代正式作為宮廷工藝品,在皇室貴族間賞析珍藏,這也是傳說中的麥稈畫長期以來難覓其蹤的原因之一。

在宋朝末年,濮陽民間又出現利用椿膠、桃膠拼貼出的麥稈扇子、昆蟲和吉祥、祝福之類的小造型。作為賴以生存的主要食品,小麥歷來被人們視為神聖之物,古人祭祀天地就賦予了小麥極高的地位,它象徵豐收和財富。

麥稈畫也因為它的材質來源而不僅有濃厚的民間味道,又有著吉祥高貴的象徵意味。然而在封建的農耕社會,麥稈畫雖來自民間,卻也十分稀罕,更因其作為皇家貢品,所以不可能在平凡百姓中流行,只能作為奇藝在皇室貴族間賞析珍藏。

老一輩民間藝術家嘔心瀝血挖掘研究古老的工藝技術,大膽進行實踐,使麥稈畫這一文化瑰寶重現人間。上世紀80年代,麥稈畫創作開始在中原地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消費和文化消費已成為時代趨勢,追求個性、追求品位也成必然。

麥稈畫利用麥稈自然光澤和搶撕成絲的特性,經燙色、剪裁和貼上而成手工藝術品,具有光澤透亮、裝鈽效果好、藝術感染力強等優點,製作出的人物、花鳥、動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給人以古樸自然,高貴典雅之美。

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和很高的美術價值。麥稈畫具備的環保、手工、永久儲存等獨有的產品特性和藝術性非常合乎人們的需求理念,慧多麥杆畫,變廢為寶,取材於田野之間隨處可見的小麥杆,經蒸、煮、浸、剖、刮、碾、貼、剪、燙、貼上、組合等十幾道工序精心製作。

普通作品需一個熟練工一週左右的時間,複雜作品需要25天以上才能完成,是典型的技術和勞動密集型產品,此外慧多麥杆畫在傳承傳統工藝美術的基礎上,在藝術處理方面,除保持麥杆自然光澤和紋理外,大膽創新,吸收了國畫、版畫、剪紙、浮雕等眾多藝術品的表現手法來表現藝術品的高雅品味和東方文明的獨特藝術魅力。

其景物層次分明,栩栩如生,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藝術效果,它能保持上千年質地不老化,不褪色,具有很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它是家庭、辦公室、賓館、飯店、娛樂場所等理想的裝飾藝術品,也是生日禮物、公司開業、婚慶祝賀、喬遷新居等較高品味的贈品,倍受消費者喜愛。

麥杆畫是我國已失傳的隋朝宮廷工藝品,已有千年歷史,內黃麥稈畫、木板年畫、大鑼戲等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被收《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落腔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陝西東南山區的秦嶺腹地,有一片山清水秀的開闊之地,名曰石門鎮。這裡歷史悠久,人傑地靈,遠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初期,先民們就在此地安居。這裡又是李先念、徐海東等老一輩革命家戰鬥過的紅色根據地。“玉虛洞”、“王變墓”、“顛倒松”、“花園化石”等人文景觀吸引了海內外遊客慕名而來。

這裡四季分明的氣候,適中的雨量和豐富的水力資源,孕育了大片麥田。每年端午節前後,石門鎮翻起金色的麥浪,當大片的麥子被收割之後,王聰芳就坐在自己家的土屋裡摹圖畫刻,一根根粗糙的麥稈在她的手中變成一幅幅精美絕倫的畫作遠銷國內外,王聰芳也成了這種民間工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從事麥稈畫創作34年、現年55歲的王聰芳患上了乳腺癌等多種疾病,面對麥稈畫製作技藝可能失傳的情況,王聰芳痛心疾首,而鉅額的醫療費用,更是讓她喘不過氣來。

麥稈畫是漢族獨有的特色工藝品之一,被稱為“中華一絕”、“中國手工藝術精品”,是民間剪貼畫的一種,它取材於小麥稈,經蒸、煮、浸、剖、刮、碾、貼、剪、燙、貼上、組合等十幾道工序製作完成,吸收了國畫、版畫、剪紙、浮雕等眾多藝術品的表現手法,其題材主要涉及花鳥蟲魚、山水風景、亭臺樓閣、人物時尚、古今詩詞等,在古代常常被作為皇家貢品,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麥稈畫在商洛境內最早流傳於洛南縣石門鎮王村。很早以前,王聰芳的祖母——老藝人孫竹鳳帶領著姐妹們製作麥稈畫。後來,王聰芳的父親王恩時創造了新的技藝,並將此技藝傳給了王聰芳。在王聰芳的記憶中,教師出身又會做木匠活的父親能寫能畫,將麥稈畫的題材擴充套件的更加廣泛,書法、山水風景、花草蟲魚、古裝人物、傳說人物、歷史古蹟等六大系列50多個品種,“新、奇、美、雅”,讓人歎為觀止。王聰芳稱,在父親的影響與薰陶下,她也愛上了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民間工藝。“麥稈在農村一般都是用來燒火做飯或者給牲口墊圈,而在父親手中,卻能變出一個耍大刀的關公或者替父從軍的花木蘭來,看著父親刻刻畫畫,我心中漸漸也有美好的圖案浮現出來。”

麥稈畫製作工藝複雜,結婚後,王聰芳並未將這一技藝丟棄。

王聰芳回憶,無數個夜晚,她坐在自己家不足10平方米的小房子裡,在昏暗的燈光下,剪掉麥頭,順取麥稈第一、二結節,放進鍋裡用開水煮10分鐘,撈出洗淨晾半乾後,再放進甕中用硫黃燻半個小時,然後破開、熨平,畫圖、摹圖製作,精雕細刻,整個過程需要十幾道工序。冬天雙手常常被凍出凍瘡,夏天要承受不斷往下滴汗和蚊蟲叮咬之苦。但無論再苦再難,王聰芳都咬緊牙關,沒有放棄麥稈畫的製作。

父親去世後,王聰芳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為了將這一技藝發揚光大,她在不斷的探索、摸索中保留了畫作最精髓的部分,並創新將麥稈畫由原色變成了彩色。她創作的麥稈畫,圖案更加細膩傳神,色彩更加豔麗飽滿,題材更加豐富廣泛,在石門鎮乃至洛南縣都很有名。

為了將麥稈畫的創作繼續發揚光大,2008年,王聰芳在洛南縣城租了房子,成立了古藝齋麥稈畫專業合作社,聘請技術工人22名,專門從事麥稈畫的製作和銷售,麥稈畫形式擴充套件到條幅、橫幅、屏風、四扇屏、八扇屏、菱形、多邊形等多種規格。這些既有單色剪紙作品效果,又有中國傳統繪畫藝術韻味的原生態作品,畫面美觀、形式多樣、質樸大方、雅俗共賞。2008年4月,洛南麥稈畫被列入商洛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王聰芳為傳承人。

王聰芳的麥稈畫銷往全國各地,備受社會各界稱讚,並多次受邀參加西洽會、國內許多博覽會和中、日、韓、新國際書畫聯誼展,2009年獲得國際文化節金獎,王聰芳也獲得了省內外眾多殊榮。

就在王聰芳全身心投入到麥稈畫事業中,準備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做成產業,帶動洛南更多的父老鄉親致富時,接二連三的變故幾乎將她的創業夢擊成碎片。

2011年的一個清晨,丈夫騎摩托車在去洛南縣城的路上,被迎面而來超車的酒駕車輛撞倒輾軋,致頸椎、腰椎粉碎性骨折,家裡的頂樑柱就此倒下,王聰芳瞬間感覺天塌了。在醫院住了18個月,丈夫喪失了勞動能力,王聰芳又驚又氣又嚇,也引發了自己身體的部分病變,數次動手術才撿回一條命。

雪上加霜的是,月,王聰芳被查出乳腺癌,手術費及數次放療,再加上這幾年她和丈夫的康復治療,花光了家中的所有積蓄。

而最讓王聰芳焦慮的是,她不得不停下自己心愛的麥稈畫創作,一次又一次去醫院放療治病。“麥稈畫目前傳承無人,若是我有個三長兩短,這門技藝就要失傳了。”王聰芳稱,若是有人願意學習麥稈畫製作技藝,她可以免費教。希望老天再給我一次機會,讓我把病治好,將麥稈畫傳承下去。”

據洛南縣文聯主席李琳介紹,洛南麥稈畫是商洛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作為洛南麥稈畫主要傳承人之一,王聰芳多年來致力於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併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她的作品,都選取天然的材料,純手工製作,題材廣泛,層次分明,清晰美觀,栩栩如生,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和收藏價值。

為了把這美好的東西永遠留在人間,王聰芳多年來投入了不少費用。如今,她家中還存有800餘幅麥稈畫,《靈龜聖書》、《荷塘情趣》、《松鶴延年》、《前程錦繡》等作品精美絕倫,如果有人對麥稈畫感興趣,可來帶走一幅畫,這一小小的善舉,就能減輕一點兒王聰芳的經濟負擔,讓她減少病痛折磨。或許,也能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繼續傳承下去。

從鄉村麥田裡生長、再普通不過的麥稈,到成為畫展上被收藏的令人驚豔的民間手工藝術品麥稈畫,這華麗的變身,沈社國用了30多年的時間。他秉執一顆匠心,潛心鑽研傳統技法,從製作工藝到題材進行大膽創新,將這一古老的傳統手工藝推陳出新,重放異彩,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大豐麥稈畫,而沈社國也因此成為大豐麥稈貼畫的省級非遺傳承人。今天《鹽城工匠》走進沈社國的藝術人生。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