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羅,古鎮。位處通渭、隴西、武山三縣交界。
每個逢集口,範軍義都會出現在街道上,他支起來的攤點前,人頭攢動。來自周邊村莊的婦女們將打理好的草緶以盤為單位,一一交給範軍義,換回數十數白的紙鈔。
從1990年開始,範軍義就開始從事草緶販運生意。
一盤草緶的利潤兩毛錢。依靠這個微小的利潤,範軍義撐起來個產業。連線著隴中鄉下成數百婦女的手藝,也連線著微薄的希望。
“我一年基本能收五到六車貨,一車貨能裝1400擁,一捆是100盤,這樣下來一一車就是14萬盤。週轉資金也就是50~60萬元。”除了在街道上收購,範軍義在榜羅鎮後山的三岔路口還有一個總據點:除了向趕集的婦女收購,範軍義還向劉應凡一樣的一倒販子收購。
三岔路口,座二層小樓在2016年初夏迅速崛起,這是範軍義販運草02年的積器。小樓後面的排平房裡,一百盤櫚的草維,碼得頂到了房頂。
“最近三四年用量少了。走五六車貨都很費勁。九幾年生意最好的時候,現在不加工了,人工太高,划不來。”前我這裡還進行初加,繞成大棚下,運過去就可以直按票白,一年能掐出多少草緶,和範軍義道販運草緶的人,儀橋羅鎮就有三家。
無法計算,反正在定西,隴西、通瀾、秦安,武山甘谷靜寧遊縣都能看到指環領的農婦。
張娟母親指好的草級,經過劉應兒之手,來到範軍義的小倉庫。沉睡多日,它們與共他14萬盤草絕一道,被裝下卡車,運往河南省周口市蘆義縣。
蘆義縣城郊,長趙餘東滿面堆笑歡迎範軍義常領的“草緶兵團”。1400網一把不落,碼進趙餘東的廠房。
那白嫩鮮豔,如同少女件出祖循的秀腿一般的支稈。在變成草緶、兒易其書的漫長旅程中,早已變成了淡黃色。
鍋爐、蒸汽、大水池,草緶要在中原洗去西北的風塵。每一米都變得光浩耀眼如初。
趙餘東的草帽加工廠,完成漂白的草緶被推向機器,一頂頂草帽從縫紉機旁出。再被髮往全國各地。遮風、擋雨,環保、輕巧。
年生產草帽50萬頂。季節性生產,輪到加工期,僱傭工人30名。年復一年,趙餘東已經幹了30年。像他一樣的草帽加工商,在蘆義縣有20多家。
河南是小麥主產區。但小麥秸稈幾乎是當地農民無法處理的負擔。草幅加工帝趙餘東捨近求遠,要依靠隴中農民變廢為寶提供原料。長途運輸產生的成本,控制釗源頭,就是張娟跟著媽媽賣草緶時對毛鈔的望限欲穿。在隴中某縣城西關,也有6家草帽加工者,但他們只是自家小院裡作坊式加工。
這就是市場的魔咒。精明的河南商人,從變廢為寶的草帽加工中賺取利潤:而樸實的隴中農民,從變廢為寶的草緶編織中,延伸著光陰的尺度。
就這樣一個麥稈變草緶,草緶變草帽的產業鏈條裡,手工和工業的目標,手工和工業的價值,手工和工業的文化,有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草緶主要加工草相,80%加工草帽,也有20%加工工藝品。”草緶做成的工藝品,觀賞性、藝術性絕對有,但是拜金的時代,“草芥”的誘感難以征服人心。範軍義“a0的草鞭加工工藝品”的說法很難成立,國內的各種展覽會上,確有支開做成的工藝品亮相,但鮮有它們的市場和交易。
這和麥子有關。河南、陝西等小麥生產區,在大型收割機沒有全面推廣前,都要崔佣麥客拿上鐮刀收割。麥客主要來白隴中。地區差異,幹早少雨的隴中山地農民始終處於劣勢。後來,工業化、城市化,小麥生產不再是國之“重”工。建築業、工商業吸人,脫掉了隴中農民“麥客子”的標籤。
揮鐮刀的發客沒了,戴卓帽的人也少了。農民正在被城市化,掐草緶的人也少了。趙餘東的卓帽加工量在逐年減少。範軍義190年代一年能販十車草緶,現在的目標是保住五六車。
西安,西部大城市。
張娟每天從事著一份銷售工作。遮風避雨的工作環境,優裕平靜的日常生活,她徹底告別了母來塑造的院中婦女角色。她的日常生活裡,已經很久沒有見到過草帽。
麥杆畫是中國獨有的特色工藝品之一,是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民間剪貼畫的一種,麥稈畫雖來自民間,卻十分稀罕,更因其作為皇家貢品。
它取材於小麥杆,經蒸、煮、浸、剖、刮、碾、貼、剪、燙、貼上、組合等十幾道工序製作完成,其題材主要涉及到花鳥蟲魚、山水風景、亭臺樓閣、人物時尚、古今詩詞等,麥稈畫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它不僅適用於客廳、臥室、賓館、酒店、會議室等裝飾、會議禮品及各種紀念品之用。麥稈畫被稱為“中華一絕”、“中國手工藝術精品”,所以具有極高收藏價值。
古中國原本是沒有麥子的,小麥先由西亞透過中亞進入中國的西部地區。戰國時代的《穆天子傳》記述周穆王西遊時,新疆、青海一帶部落饋贈的食品中就有麥。商周時期,麥子已入黃河中下游地區。
春秋時期,麥子已是中原地區司空見慣的作物了,今山東、山西、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當時都有小麥生產。
從麥子出現在古中國的那一天起,我們的祖先就開始以麥稈為原材料進行藝術畫的創作了,但由於歷史變遷和社會動盪,傳說中的麥稈畫長期以來難覓其蹤,直至秦懷王墓發掘時才出土面世。發掘出的麥稈畫原作雖經兩千多年腐蝕,仍然色澤鮮明,不失古樸本色,令人歎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