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歐美明星,公眾場合穿旗袍也許更多是為自己新增異國情調。中外媒體曾釋出過伊麗莎白·泰勒、帕麗斯·希爾頓、凱莉·米洛、艾瑪·沃特森、珍妮弗·洛佩茲、比約克、濱崎步的漂亮旗袍照。
好萊塢巨星詹妮弗·洛佩茲、英國超模姬·摩絲、妮可·貝克漢姆、席琳·迪翁的旗袍風采更可以證明旗袍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新加坡“國父”***、現總理***父子的夫人都以旗袍做為禮服,新加坡歷代華裔的總統夫人都以身著旗袍彰顯華裔身份。
越南官方認為越南傳統服飾AODAI(奧黛)源自中國旗袍,並且認為AODAI的中文名稱就是旗袍。
馬來西亞2006年8月29日發行了一套馬來西亞各族傳統服飾的郵票,其中的華族女性服飾為旗袍。
古典旗裝大多采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鬆,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旗袍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衣身連袖的平面裁剪等。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藝術,是透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設計師與旗袍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旗袍是近代興起的中國婦女的傳統時裝,而並非正式的傳統民族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當今時代。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比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價值。
民國旗袍這些與西方服飾審美一致的特徵,並非偶然產生。在當時,上海這個中西文化雜處的大都市,是最具條件誕生如今我們或許已經難以尋找的民國旗袍的,在上海誕生的證據雖不甚確鑿,但我們還是可以斷言,海派袍是民國旗袍的典型。
如果我們再膽大一點,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假設,現代旗袍,或狹義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因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旗袍兩字所引發的聯想或意象,就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凝練。
近代旗袍進入了立體造型時代,衣片上出現了省道,腰部更為合體並配上了西式的裝袖、旗袍的衣長、袖長大大縮短、腰身也越為合體。
旗袍歷經百年的演進,隨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的變化,演繹出多姿多彩的樣式,讓人目不暇接。20世紀30、40年代旗袍發展的黃金時代,樣式變化多且非常豐富。
旗袍的襟、領、袖、裙襬等部位風格別樣:襟有圓襟、方襟、長襟等;領有上海領、元寶領、低領等;袖子有長袖、短袖,有挽大袖、套花袖,還有喇叭形的倒大袖,在袖口鑲、繡、滾、蕩各種紋樣,十分別致;裙襬除了長短變化,還增加了魚尾形、波浪形等裙襬款式。
中國旗袍的領式經歷了交領、矩領、直領、盤領、圓領、立領等變化。旗袍的領型花樣百出,領的高度先高後低。19世紀末20世紀初,上海領風氣之先,流行起“元寶領”,領高可直抵顎下,繼而至耳,攏住下巴,美化了臉型。
旗袍的領型由高到低,低領成為流行趨勢,並慢慢向無領發展,女學生愛穿無領旗袍,因為樣式新穎、俏皮,引得社會上的其它女性也紛紛效仿。
旗袍的領型有元寶領、圓領、方領、低領、鳳仙領等,還有水滴領、V字領、連立領等款式。為了保證旗袍的領時硬挺的,師傅用漿糊將白布漿硬,放入領內,有些高階面料製成的旗袍,在低於領口處,手工縫上一條刮漿白棉布,便於拆洗。
中國袍服從商、周開始就習慣使用開襟形式,而且大多是右衽。
旗袍衣襟的款式多種多樣,包括單襟、雙襟、斜襟、直襟、曲襟、琵琶襟、中長襟、如意襟、大圓襟、雙圓襟等。在製作旗袍上,雙襟比單襟複雜,雙襟旗袍在視覺上更顯美觀、高貴。
旗袍袖型的款式主要有寬袖型、窄袖型、長袖、中袖、短袖或無袖等。袖型的花樣常隨潮流而變化,時而流行長袖,長過手腕,時而流行短袖,短至露肘,這些都體現了女性對美的孜孜以求。
20世紀20年代,旗袍袖子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倒大袖的出現,袖長至肘部,呈喇叭狀,袖口滾鑲鋸齒形、波浪形、線香形的邊,或是襯著白色蕾絲花邊。在1927年的北洋畫報上,曾刊登了一幅時裝插畫,畫面上的女子已經穿起時裝化的倒大袖旗袍,腰身略寬鬆,面料華美。
到了20世紀30、40年代,旗袍收腰明顯,展現出女性玲瓏有致的曲線,袖子時而細長,長過手腕,時而短至肘部,甚至有的袖長至肩下兩寸,還有一些旗袍直接省去袖子。袖子在裝飾上求新求異,出現了荷葉袖、開衩袖、鑲蕾絲袖等款式。
旗袍的裙襬有寬擺、直襬、A字擺、禮服擺、魚尾擺、前短後長、鋸齒擺等。
裙襬的變化與旗袍腰身的變化有著緊密關係。清代滿族女子的旗袍不分上下,一件通身,長過腳踝,腰線較高,裙襬又寬又長,遮蓋了女性的曲線美。隨著旗袍腰身的變窄,裙襬也變得平直。
20世紀初期,旗袍的裙襬悄然發生了變化,透過老照片和老廣告可以察覺到旗袍的裙襬變短了,鞋子甚至小腿都露在裙襬外面。
20世紀20年代,上海流行起一款新式旗袍,類似無袖的馬甲,罩在短襖外,後來長馬甲與小短襖合成一件,長至腿部,大袖口,造型仍是直線型,腰線較低,曲線不明顯,下襬至膝。
20世紀30年代初,開始流行短旗袍,下襬稍過膝蓋,裙襬收緊,凸顯出腰部曲線。20世紀30年代中期,來自歐美的高跟鞋開始與旗袍搭配,改變了旗袍的流行風尚,裙襬漸漸加長,精巧的高跟鞋更增加了旗袍的美感,使女性身材更顯纖細袖長、性感動人。隨著旗袍下襬加長,開衩也越來越高。
20世紀30年代後期,一些自省自覺的女子開始提倡低開衩,開衩僅到小腿,裙長也發展到了極致,蓋住了雙腳,裙邊及地,被笑稱“掃地旗袍”。
抗戰爆發後,各界女性投身抗日救亡運動,為了行動方便,裙襬逐漸變短,開衩也逐漸升高。
20世紀80年代,無論是在國際時裝舞臺,還是日常工作和生活,旗袍以多變的姿態展現著女性美,演繹著別樣的東方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