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九十二章 旗袍(2)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九十二章 旗袍(2) (5 / 5)

常見的大紅旗袍,色彩絢麗醒目,款式別緻,充分展現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著重體現東方女性含蓄優雅的魅力。

現代常見的旗袍織錦緞,圖案為傳統的中國紋飾如雙魚、富貴花、梅花等,還有以中國水墨畫手法描繪的花卉圖案設計的手繪旗袍。

旗袍曾於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四月十六日國民政府頒佈的《國民制服條例》中被定為國家禮服。《國民制服條例》第二條(女子禮服)規定:“一、衣:式如第四圖,齊領,前襟右掩,長至膝與踝之中點,與褲下端齊,袖長過肘,與手脈之中點,質用絲麻棉毛織品,色藍,鈕釦六。”

受清朝旗人袍服影響,從民國至今開始將女袍統稱為旗袍,受當時環境影響,一般人都知道滿清時代的旗人婦女有其特有的旗袍,而誤認為漢人婦女只服裙裝,不同於旗人。

於是今人皆曰裙是漢人婦女的服裝,卻不知兩三千年來中國的婦女們本是袍、裙兼施,以袍形長衣為傳統的禮服,但因時代變遷,便有袍裙夾雜的糾葛,亟待澄清。臺灣就曾針對旗袍的問題有過一場正名運動,將對近代漢籍女袍之名旗袍正名為祺袍。

去其歧義,取其吉祥之意。顧證名實,澄清訛誤庶幾名歸實至,順理成章。中國婦女有多種袍服,上下兩三千年一脈相承,更不應只以旗袍一詞涵蓋一切。臺灣中國旗袍研究會主席王宇清就曾發起正名運動,改旗袍為祺袍,並呈報官署,獲得批文。

其理由如下:“一臺市店招已有大部用了十餘年祺袍。二祺為吉祥之意。為何必改旗袍為祺袍,因中國婦女之袍服,乃兩三千年來的古禮,而旗袍一詞起源甚晚,只三百餘年,和可當三千年女袍之實?在這旗人所穿之旗袍有其固有之款式,且較固定,而中國數千年的女袍多姿多彩,遠非旗袍所能望其項背,則旗袍之實又何可稱其名?因此,必得旗為祺。又說為何不只稱袍或女袍,因袍缺少女性的專屬詞性,女袍不習慣不順口,無可行性。如果不改,則名不副實,更且旗、祺、褀亂成一片,莫衷一是。且先例很多,如緙絲之刻絲,縉紳之搢紳等。”

其實旗袍改名祺袍在1974年元旦就已經開始,這一天中國旗袍研究會舉行成立大會於臺北市。改旗為祺一致透過,立即著為會章條文,呈報主管官署核備。遂成定案,明載官籍。

就袍服的演變過程看,袍服的演變史就是一部民族的融合史,文化的交融史。北朝後期流行的袍服的圓領就是受北方少數民族影響而產生的,袖子從寬鬆到緊窄更是少數民族和漢族服飾文化相互影響的結果。

衣身的寬舒到緊身適體更是受到西洋文化的影響而形成的,總體而言,中國袍服的演變就像中國民族的演變一樣,是漢族不斷與周邊少數民族交融的結果,這是一個基本的事實,傳統的袍服演變基本是以漢族主流袍服款式為主,吸收其它民族好的元素而成,而今受西方文化影響深重,本末倒置,直至基本將傳統的全部丟掉了,文化的喪失對於一個民族無疑是一場重大的災難。

呼籲對傳統的傳承,對傳統服飾的傳承無疑是每一位華人應有的責任,這需要民眾對傳統服飾文化的普及、執政者對服飾文化的重視、及文藝知識界的倡導。

民國文化女性的名字,總伴隨著她們的旗袍照,例如宋氏三姐妹、吳健雄、吳貽芳、林巧稚、阮玲玉、周旋、張愛玲、林徽因、蕭紅和丁玲等。

珍貴文化遺產——蘇州評彈的女演員的服裝也依然是旗袍,其它傳統說唱藝術如大鼓和評書等也多以旗袍為女演員傳統服裝。

歷史悠久的香港小姐,香港華裔小姐,亞洲小姐和廣州西關小姐選舉中,她們期間或最後必定會穿旗袍。

以旗袍為賣點的電視劇和電影則不斷出現,比如著名的花樣年華、色·戒等。

2015年5月16日,由中國旗袍會發起、全球420個分會響應的旗袍秀在全球範圍內展開,15萬華人身著典雅的旗袍,挑戰人數最多的旗袍秀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海倫·福斯特·斯諾是《西行漫記》的作者斯諾的遺孀。此書記錄了他與毛澤東在延安窯洞時期的會晤。一九三一年海倫第一次去上海時,年僅二十三歲。海倫的好友波莉在全美到處為中國為“工合”籌款,宋慶齡得知後送了她自己的旗袍並囑咐波莉在全美各地演講時穿上。

斯諾夫婦到達菲律賓繼續為中國為“工合”籌款,波莉將旗袍又送給了斯諾夫婦。1998年3月17日,58年後,這件漂亮的旗袍從美國迴歸中國,回到了北京後海北沿四十六號“宋慶齡故居“。

宋美齡衣櫥內的旗袍件數,大概現今的吉尼斯世界紀錄無人出其右者。宋美齡的旗袍件數多,和有一個勤奮的裁縫師傅,有著相當密切的關聯。這位裁縫師傅叫張瑞香,是一位男性裁縫師。

張瑞香所以受到宋美齡那樣愛護的原因,無非是因為手工細巧、忠心耿耿。張瑞香幾乎每天都在不停趕工,為宋美齡製作旗袍,他大約每兩三天就可以做好一件旗袍,做好後,張瑞香就把新旗袍捧到宋美齡面前邀功。

宋美齡一般只是大略看一眼,就命人拿到自己的衣櫥裡妥為保管,然後便再也沒見她穿過,因而,宋美齡的旗袍大概穿來穿去,總是那幾套,不會有太多的更換。張瑞香除了過年除夕那天休息外,其它時間都在做衣服,而且只為宋美齡做;加上一些大小官太太們為了投其所好,送宋美齡的東西多半有衣料,這些綾羅綢緞,就夠張瑞香一年忙到頭。宋美齡的超大型衣櫃,便成為世界最大的旗袍儲藏室。

蔣某曾反感洋兒媳(白俄羅斯族妻子蔣方良,原名菲娜·伊巴提娃·瓦赫瑞娃,俄文為ФаинаИпатьевнаВахрева)不穿旗袍拒絕見面。

曾經給張愛玲做過旗袍的師傅說,“我為張愛玲做過多少件旗袍,具體數字記不清了,但每件旗袍都是“按圖施工”的。

如她冬天穿的旗袍,有絨夾裡、領頭不能太高太硬,因為她說:“旗袍領頭高而硬,把頭頸撐得筆直,坐著寫作很不舒服。”緊身、窄長袖、兩側開衩至膝部。外加一襲“海虎絨”大衣。春秋季喜歡穿低領、束腰帶的“旗袍裙”。

而她畫的夏季穿旗袍樣式,如“無領、短袖、衣長至膝蓋”稱之為“風涼旗袍”的款式,應該稱之為“連衣裙”了,而且一直流行到當代。

我師傅是個大度而崇拜張愛玲的人。他對張愛玲的“越軌舉動”(把她畫的旗袍圖樣直接交給我為她製作)不僅毫不在意,而且還稱讚說:“張愛玲簡直成了服裝設計師啦!”

張愛玲曾經言到:就是再沒有心肝的女子說起她“去年那件織錦緞夾袍”的時候,也是一往情深的。

身邊總能遇到一兩個著旗袍的優雅女子,不見得有多美多精緻,那份氣定神閒的淡然與泰然自若的自信足以令人屏息,更別說古雅旗袍襯托下自然流露的雅緻與高貴。未必想與周遭不同,而只是這東方氣韻更適合自己。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