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衣服的搭配上來說,越是大型的裝飾性強的花扣(如嵌絲硬花扣、填芯扣),越是會突出在領子、大襟的部位,而衣身則選擇實用性耐用性更好的一字扣或盤香扣。
有的則是一種繁簡搭配,即領子和大襟使用“完整版”,而衣身使用簡化版。
有些時代旗袍的花扣已經是以裝飾性為主了,衣身無扣的也是有的。
而且花扣也不總是以某種對稱形式存在,不對稱的花扣也不少見。
不對稱的花扣可以做成更多造型,當代旗袍裡很常見,有的花型之大幾乎充當了衣身的設計。
花扣儘管是中式服裝上不可忽視的元素,但是卻並非是必須的,一字扣、暗釦等等的存在不容忽略。並且,花扣雖然十分費工,也不是越高階的中式服裝就越必須,至少如果你的扣子是珍貴的玉石做的,就足以秒殺人工的成本了。
就我個人而言,旗袍也好,中式服裝也好,花扣與服裝面料、服裝設計之間的搭配更重要。
淡淡的旗袍香,濃的中國美女人詮釋了旗袍的韻致與風情,旗袍成全了女人的婀娜與典雅。
有哪種服飾能像旗袍一樣,巧妙地襯托出女性的曲線美,也沒有哪種女人能像東方女人,把旗袍穿得如此嫵媚、靈動、端莊。
旗袍是一個時期的歷史印記,是民國時期的國服,是人們生活中最為常見的穿著形式。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被視作旗袍流行的起點,盛行於三四十年代,三十年代的時候旗袍達到了頂峰狀態。
旗袍源於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屬於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於旗袍是女裝,所以也可以說旗袍源於旗女之袍。
現代旗袍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收腰,無袖或短袖等。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旗袍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多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旗袍款式多樣,分類方法也各種各樣,面料分類、工藝分類、款式分類、季節分類等,這期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是旗袍工藝分類。
按開襟分類,通常有七種,包括單襟、雙襟、直襟、斜襟、琵琶襟、曲襟以及無襟。雖然旗袍的整體剪裁變化不大,但襟形卻也有講究。細節上的討論,也能影響女性穿旗袍的整體觀感。針對自己的臉型、身形來選擇適合自己的襟形,在挑選旗袍時一般不會出錯。
圓襟旗袍:圓襟線條圓順流暢,是旗袍很常見的開襟方向,圓滑流暢。符合女性婉約沉靜的氣質。大圓襟旗袍各種臉型的女性都能輕鬆駕馭,這種開襟方式並不挑臉型。
直襟:直襟旗袍的顯著特徵在於它的線條感。長款的直襟旗袍很有修身的效果,可以把女性的身形拉長。
斜襟:從領口斜劃過胸前的衣襟款式,穿起來具有古典韻味。斜襟以前通常會配襯大花扣,但現在都會改用較細的花紐。現旗袍設計多為斜襟樣式。
方襟:方襟的特點則是方中帶圓。我在想它的設計思想大概也是取自上善若水任方圓。圓滑和稜角參半,溫和中透著凌厲感。
方襟方中內圓,含蓄內斂,又富於變化,適合不同臉型的女性穿著。方襟適合臉部偏瘦的女性,可以起到修飾臉部線條的作用。
琵琶襟:大襟只掩至胸前,不到腋下。琵琶襟最常見應用服飾出現在清宮劇,外面套著那件短馬褂多為琵琶襟。
尖臉、尖下巴的女性,比較適合這種襟形。
雙襟比單襟複雜,要先在旗袍上開兩邊的襟,然後把其中一個襟縫合。這個縫合的襟只作為裝飾,所以穿著雙襟的旗袍與單襟的一樣,只不過雙襟的旗袍在視覺效果上更為美觀和高貴。比較傳統端莊。風格偏老式。
當然,雙襟對臉型的修飾作用很明顯。對自己臉型不太滿意的阿姨可以嘗試雙襟形的旗袍。
按領型分類有很多種,常見的有八種樣式。一般領、企鵝領、鳳仙領、無領、水滴領、竹葉領、馬蹄領等。旗袍的每一種領型都有各自的特點和優勢。在選擇旗袍的時候,領型也可以作為一個參考因素,脖子短的女性不適宜選擇高領,對於脖子較長的女性來說,沒有什麼限制,選擇的範圍要廣很多。
按袖口分類,旗袍袖大致可分為無袖、削肩、短袖、七分袖、八分袖、長袖、窄袖小、喇叭袖、大喇叭袖、馬蹄袖、反摺袖等。
以前主要是按天氣變化來決定旗袍的袖的類別,但現今女性著旗袍主要是出席宴會等場合,較年輕的多選後三種,而年長的則大都會選擇長袖。通常長袖是十九至二十寸(6367厘米),中袖約有十六寸(53厘米),短袖長十寸(13厘米)。
按扣型分類:一字扣、鳳尾扣、琵琶扣、蝴蝶扣、單色扣、雙色扣等。
按擺型分類:寬擺、直襬、A字擺、禮服擺、魚尾擺、前短後長、鋸齒擺等。
前短後長看到旗袍,彷彿看到了雨巷裡的那一個幽怨的眼神,又聽見了沈園邊那一曲哀婉的琴聲,又聞到了舊上海江灘上的那一縷梔子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