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是旗袍的黃金時代。海派旗袍無論是裁剪還是設計都更加西方化,採用了胸省和腰省,旗袍變長而緊身且高開衩,更加符合東方女性精緻玲瓏,開放活潑的理想形象。
40年代,抗日戰爭的開始,打亂了30年代人們對服飾的追求。旗袍向經濟,便於活動等實用的功能考慮,長度縮短至小腿中部,高時到膝蓋處,夏季傾向於取消袖子,領子減低。簡便、樸素、適體從而成為40年代旗袍的獨特風格。
建國後,旗袍進入了它的冰凍期。但是,旗袍在海外依然受到青睞,許多從國內去國外的上流人物和名媛都把旗袍作為自己最喜愛的服裝,許多華人都會穿著最具民族代表性的旗袍參加許多重要的節日。
旗袍以影視作品、時裝表演、選美的形式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中。旗袍的基本特徵和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款式、細節推陳出新,日益精美。
民國及今,旗袍文化有了新活力。除旗袍仍是女人專屬以外,款式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在瀋陽很多家庭都有旗袍裁剪、製作的高手。那細密平整的針腳幾乎看不到。那新穎獨到的盤扣、精緻的滾邊、得體的啃腳,舒服得體令人嘖嘖稱讚。
“說起“中國風”,腦海裡免不了浮起旗袍上被特寫的盤扣鏡頭。盤扣,也叫花扣,是旗袍及中式服裝上不可忽視的裝飾元素,它有多少種不同的風格?它又是如何設計出來的呢?以前的人們會如何搭配適用它們麼?
說起旗袍或中式服裝,很多人其實先接觸其中一項元素,那就是“花扣”。如今我們在很多中式中國風的相關設計上都可以尋覓到“花扣”的蹤影。
花扣也好,一字扣也好,基本方式多是以各種布條盤繞、打結而成,為了布條的延展性多以45°裁剪斜絲布,又因時代流行和各種花扣的特性或會使用上漿、嵌棉線、嵌銅絲等等工藝。
所謂“盤香扣”是花扣中最簡單、也是各類變化中最基礎的,從名字就可以知道它像一個蚊香,所以它使用的也是最為簡單的細布條以螺旋形盤繞而成的。
盤香扣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兩個使用,如兩個大小相同的並列,又如一大一小如葫蘆狀。
除此以外盤香扣本身的布條也可以使用拼色或花布,多取用旗袍本身上的色彩,搭配設計。
作為變化的基礎型,“盤香扣”重點在於盤繞得均勻緊實又精巧。儘管目前常見對於民國花扣的仿製,除了工藝本身的問題以後,大多數顯得突兀是因為尺寸都偏大了。
盤香扣在最外圈盤繞時稍作變化,捏出三個小尖尖,就彷彿一個帶葉的壽桃了。儘管幾乎與盤香扣一模一樣,卻因為多了小尖尖立馬顯得萌感十足。
仔細觀察,小尖尖的捏法略有不同,但是花扣整體不少比旗袍的緄還小,可想這種低調的巧思是如何費工的。
如此以外,也可以透過類似方法,變化出簡單的花卉樣式,不少花卉還是搭配旗袍本身的面料圖案進行設計的。
將盤繞的基礎從圓形變成有尖角的橢圓,就是葉片形狀的花扣了。
在盤香扣的外圈盤繞方形,其實就是捏四個尖角,搭配民國時期時髦的抽象幾何圖案面料,也是相得益彰。
盤香扣出現得很早,在一些晚清到清末的服飾上也十分常見。
可以說只要巧思足夠,盤香扣的變形層出不窮,又因其本身的簡單精巧,是存在古董旗袍上最耐人細細品味的一種花扣。
我們更為熟悉的是另一種“嵌絲硬花扣”,一般是使用上漿過的布夾銅絲做成扁扁的布條,其優點就是利於做各種造型,並且立體感突出。
因為“嵌絲硬花扣”這種特點,所以可以做出各種基於線條的造型,從小型的花卉到大型的組合都可以做到,裝飾性十分突出。
就像盤香扣的變化一樣,嵌絲硬花扣也有配合旗袍本身的多色設計。
由於嵌絲硬花扣的花型一般都比較複雜,所以除了常見的軸對稱造型,還有中心對稱的,讓花扣的設計更加自由而靈動。
花扣之中還有一種更為豐盛的搭配,就是“三花扣”,常見於雙襟服裝上。三花扣可以是任何樣式的花扣,但是使用嵌絲硬花扣,再配合雙襟兩側的花扣,視覺上極為繁複美麗。
但是並非所有雙襟都有三花扣,因設計需要,也有普通對扣或無扣的設計。
嵌絲硬花扣在清末老照片裡也已經可以看到蹤影了。
這種用一個花型作出雙扣效果的做法,不算少見,卻也非常有趣。
如果將嵌絲硬花扣視作畫作的勾邊,那麼填芯扣就是填色的。所以,填芯扣一般是在嵌絲硬花扣圖案的封閉輪廓裡使用面料填充棉花而成的,常用不同於花扣顏色的面料裝飾。因此,嵌絲硬花扣也叫空芯扣,而填芯扣也叫嵌芯扣。
填芯扣的玩法除了使用異色、多色,還可以在一些輪廓裡填另一些裡不填,營造出虛虛實實的效果,在小小的花扣裡創造視覺重心。
以上可以視作點(盤香扣)、線(嵌絲硬花扣)、面(填芯扣)的基本工藝手段,如此一來花扣基本是可以做到想得到的大多數簡筆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