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八十七章 保安腰刀(1)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十七章 保安腰刀(1) (2 / 3)

保安人打製腰刀的歷史久遠,保安腰刀的出現與元代的軍事活動密切相關。1227年成吉思汗東征時,把部分來自中亞的官兵和工匠留在青海同仁地區。這部分色目人與當地蒙、漢、回、藏、土等各族人民相鄰而居,互通共融,逐步形成了保安民族。

在保安城定居以後,他們中有許多人從事手工業生產,出現了鐵匠、金銀匠、木匠、鞋匠等行業。當時的鐵匠主要製作土槍、弓箭等,一脈相通的冶鐵技術使他們具備了雄厚的制刀資質。

保安族遷徙到大河家以後,受生活條件的影響,他們自己製作的腰刀在用以自衛的同時也具有了商品的性質,於是保安族開始用腰刀交換牧民的牛羊和其他日常用品。從此,保安族腰刀和經濟發展緊密聯絡在一起。

保安腰刀有許多傳奇的故事和傳說。相傳,在南宋時期,保安族先民鐵匠們,在一座宋軍駐守的城門外開設鐵匠鋪,那個時代,在中國的境內並存著南宋、西遼、蒙古、金朝、西夏、大理六個政權,它們之間的殘酷戰爭長年不斷,宋軍認為,鐵匠們在城門口打製農具和刀具不安全,就派兵驅趕鐵匠們。

鐵匠們說:我們安分守紀給百姓的打製日用品,沒擋你們的路,為什麼趕我們?發生爭吵後與宋軍打起來了,鐵匠們手勁大,且有工具,就一錘打瞎了一個宋兵軍官的眼睛,然後騎馬跑了幾天,來到了蒙古軍駐守的一座城門口,蒙古守軍一問來的是鐵匠,就十分歡迎。

因為,蒙古軍人都來自草原部族,缺乏各種工匠。就讓他們在城內開鐵匠鋪。後來,因為手藝好,被元朝編入軍戶,為他們打製騎兵套具和兵器,後來就跟著元朝軍隊來到保安地方定居了。這個故事從另一側面反映出保安族亦兵亦匠的歷史。

保安族的族源和形成,根據傳說及其語言特色、人種特徵和生活習俗

一般認為保安族是元朝以來一批信仰***教的中亞色目人,在青海同仁地區戍邊屯墾,同當地蒙、藏等各族長期交往,自然融合,逐步形成的一個民族。保安族有自己的語言而無文字,據1954年語言調查認定為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

保安語把打製各種金屬器具的工匠稱“果爾”,在清代的河州志記載“古族有果爾族”,說明元、明時代“果爾”(工匠)已形成一個社會群體被稱為“果爾族”。在保安語中,把打製金屬器具的工匠,仍沿用古代對工匠的稱呼“果爾”。

到近代保安族“果爾”已分為六個工種:

1、黑活匠,製做各種農牧用具,保安語稱:“黑活也斯君”,主要產品有斧、鐮刀、鏟子、鐵鍁、夾腦、馬掌等。因產品不拋光,就叫黑活匠。

2、刀子匠,保安語稱:“什都乎也斯君”。

3、鎖子匠,保安語稱:“鎖子也斯君”。

4、剪子匠,保安語稱:“亥其也斯君”,主要打製羊毛剪子,特受牧民歡迎。

5、勺子匠,保安語稱:“特勺也斯君”,製做各種銅、鉛質的勺子。

6、銀匠,保安語稱:“明夠也斯君”。這些工匠方便了當地各部族的生產生活,促進了保安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進步。

保安腰刀種類繁多,各具特色,比較著名的腰刀有:“什樣錦”、“什樣錦雙刀”、“雅王其”、“波日季”、“一刀線”、“雙落”、“滿把”、“扁鞘”、“蒙古刀”、“哈薩克刀”、“魚刀”等等。

刀面上,分別鐫刻著手、龍、梅花等各種圖案,這是區別腰刀的不同風格、不同式樣的主要標誌。其中,最漂亮的還數“什樣錦”。這種腰刀造型優美,線條明快,裝璜考究,工藝精湛。

最引人注目的是腰刀的把子。五光十色的把子,多彩瑰麗,用鮮豔的什樣錦鑲嵌而成。金黃、翠綠、湛藍、澄紫、黛黑、銀白、桃紅……五彩繽紛,並夾有朵朵梅花。銀白色的刀鞘,包著三道棗紅色的銅箍,分外璀璨奪目。

刀鞘上端,有個小孔,插著一把錚亮別緻的紫銅環子,拔刀出鞘,刀鋒閃閃發亮,寒光逼人。這種腰刀還可以用作宰牲和餐具,削吃羊肉,更是方便、衛生。

保安腰刀近二十個系列產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算“折花刀”,這種刀因工藝複雜,刀體剛柔相濟,彈性好不易折斷,刀體紋理奇特,刀刃鋒利而著稱。

這種工藝自20世紀50年代失傳,2006年甘河灘的馬生福、馬自正、馬志俊三位工匠經過潛心研究,反覆試驗全面恢復了失傳半個世紀的工藝。這種工藝與元代西域的“米昔刀”相似。元末詩人張憲在詩中寫道: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