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拜和早茶過後,保安族腰刀匠人馬自正生起煉爐,火苗很快映紅了他的臉。煉爐逐漸升起的溫度,讓馬自正的頭上滲出細汗。
當馬自正從火爐中取出刀坯,混合在一起的鐵和鋼兩種金屬已經紅透。在一陣叮叮噹噹的敲擊聲中,四四方方的鋼鐵被不斷拉伸、打薄,一塊坯子就這樣在匠人手裡逐漸顯露出刀的形狀。
保安族信仰***教,是中國西北省份甘肅特有的少數民族之一,人口約2萬人,主要居住在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大河家鎮。保安腰刀是保安族傳統的手工藝製品,因其精美、耐用,與雲南戶撒刀和新疆英吉沙小刀並稱為中國少數民族三大名刀。
據史料記載,13世紀初,成吉思汗率領蒙古遠征軍征服中亞細亞,軍隊中大量補充了從中亞諸國強徵的信仰***教的色目人。這些人後來駐紮在青海同仁地區,大多為軍團打製鐵器、刀器。他們與當地蒙、漢、回、藏、土等民族相鄰而居,互通共融,逐步形成了保安族。
140多年前,保安族人東遷經過積石關,來到現今的大河家鎮。在當地,保安族人依靠祖上傳承下來的打刀技藝維持生計。用腰刀換取牛羊及其他日常用品,讓傳統手藝與經濟發展緊密相連。“可以說,保安腰刀是整個民族賴以生存的技藝,腰刀的歷史就是民族的歷史。”馬自正說。
滾燙的刀坯浸入冷水中,水面瞬間跳動起來,升騰出白色的煙霧。“這是一把刀子的生命轉折。”馬自正告訴藍桉,淬火是保安腰刀製作中最重要的一道工藝,決定了刀的硬度和韌度。
打磨、上鞘,經過其後幾百道的工序,一把真正的保安腰刀才算完成。雖然空氣錘、砂輪機等現代機械替代了傳統工藝中的一些程式,但機械難以完全複製繁瑣手工製作產生的精美。正因為如此,保安腰刀的製作工藝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技藝的複雜也同時決定了掌握者的權威,想要拜師學藝,就要經過一段常人難以接受的心智與體力的磨礪。在馬自正家的院子,侄子馬鵬每天的工作主要是給刀拋光。從12歲開始學習打刀,如今已經入行13年的他,嚴格意義上,還只是個初學者。
馬鵬說,過去學習這種師承的技藝,學徒在3到5年之內不能接近火爐,也不能動與刀相關的工具,對學藝者德與悟的考驗也就在這個期間進行。學成之後,師傅送徒弟一套工具,並親手為徒弟盤好爐子,徒弟方可另立門戶。
對腰刀匠人“德”的考量,理念與淬火時沾刀的水必須是源自高原,冰冷、清潔的黃河水一脈相承。在保安族人看來,這樣的堅持與苛刻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刀是純潔的,是工具,不是兇器。”馬鵬說。
如今,工業化的批次生產和對刀具的管制,讓腰刀的市場受到嚴重的衝擊。大量的工匠丟棄手藝,選擇其他的謀生之路。
在大河家,鼎盛時期僅一個村子就有三四百名工匠,而現在總共不過百餘人。馬自正這些第五代傳人很多都在50歲左右,而馬鵬這樣的第六代傳人,已經寥寥無幾。加之一些頗有造詣的老刀匠相繼謝世,許多獨門絕藝存續堪憂。
不久前,馬自正召集當地工匠,組成了大河家保安腰刀商會,希望透過共同的努力尋找市場,也讓更多的人能回到火爐旁,傳承族人世代相傳的手藝。“因為沒有腰刀,就沒有保安族人。”
追溯到遠古時期,青藏高原逐漸隆起最終與黃土高原握手,黃河從兩大高原的指間流過……千萬年後,我國最早的地理書《尚書·禹貢》記載:大禹“導河自積石,至龍門,入於滄海”,《史記·夏本紀》記載:大禹治水“導河積石,至於龍門。”
文中的“積石”則是對今天的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所在地域的最早記載(史記要比撒拉族久遠得多)。而著名的腰刀民族——保安族,主要聚居在這個地方。
積石山最有名的特產是花椒和保安腰刀,在當地商店裡,也以這兩種商品最引人注目。據《積石山縣誌》記載,保安腰刀是由於聚居於大河家鄉甘河灘村、梅坡村、大墩村及劉集鄉高李村的保安族人民擅長打刀技術,所產刀具構造精巧、質量上乘,工藝獨成一體,故稱為“保安腰刀”。
在中國傳統的十八般兵器裡,排名第一的就是刀,刀是人類最早也是最普遍使用的冷兵器之一。歷史上,刀帶給人類的,絕大多數都是流血和殺戮,但在中國的甘肅,有一個民族,卻是因為刀而得以繁衍生息,發展壯大。
這就是著名的腰刀民族——保安族。保安腰刀與維吾爾族英吉沙刀、阿昌族戶撒刀並稱我國少數民族三大名刀,保安腰刀製作工藝是保安族最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安腰刀造型優美,線條明快,裝潢考究,工藝精湛。
它不僅是生活用具,也是別緻的裝飾品和饋親贈友的上乘禮品。因此,深受西北各族人民的歡迎,在阿拉伯國家也頗有名氣。
保安族人冶煉鋼鐵,打製金屬器具的歷史有800多年的歷史,與元代成吉思罕的軍事活動相關。據成書於14世紀的:《元史》、《蒙古秘史》、《世界征服者史》都有記載:“太祖徵回回七年”,成吉思罕自公元1219年至1225年率領蒙古遠征軍征服中亞細亞。
伊朗史學家志費尼在《世界征服者史》中記載:“把為數超過十萬的工匠、藝人跟其餘的人分開,孩童和婦孺被夷為奴婢,驅掠而去”。“蒙古人結束花喇子模的戰鬥,虜掠驅奴,進行搶劫屠殺,血腥鎮壓,再把居民中的工匠瓜分,送到東方諸國”。
1225年成吉思汗回師中原,軍隊中大量補充了從中亞諸國強徵的信仰***教的色目人。1227年佔領河州、洮州和金朝所屬的積石州(轄現甘肅積石山,青海循化、同仁、貴德等地)。
為了鞏固這些新統一的地區,蒙元軍隊組建了一支由保安族先民工匠參加的“探馬赤軍”,派到現青海同仁縣保安地區駐防。他們亦兵亦工,仍然從事工匠營生。這些信仰***教的色目人與當地的蒙、回、土、藏、撒拉等各部族相鄰而居,互通共融,到明代時形成了保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