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寶刀誇大食,於今利器稱米昔。
十年土涮松紋生,戎王造時當月蝕。
傳統的保安腰刀製做工藝相當複雜,如一把十樣錦腰刀工序有40多道。在制刀工藝中有二道是保證質量的關鍵技術。一是“加鋼背鐵”(即夾鋼工藝),二是“沾水”(即淬火工藝)。把好了這二道關的刀,其刀刃鋒利到可以剃頭刮鬍子;堅韌到砍鑄鐵不捲刃。
詩文中“十年土涮松紋生”除去藝術誇張,其工藝和紋理與保安族折花刀一樣。折花刀工序有:
1、製做地爐備料:上山燒製沙棘木的木碳,挖做保溫地爐,安裝倒扣的風箱。
2、“炒鐵”:把生鐵碎塊放在用耐火材料製成的沙泥鍋(容器)中,放在地爐上,用木碳火燒煉,俗稱“炒鐵”。當爐溫升高到1300c左右,生鐵板開始熔化,鑄鐵成液態時雜質浮出,提高了鐵的純度。
3、鍛鑄鐵片:把熔化的液態鐵倒入預先挖好的土槽中,形成條狀熟鐵片。再把熟鐵片放在爐子上燒紅,鍛打成兩指頭寬的薄鐵片。上述三道工序,進入20世紀50年代後被線型圓鋼和軟鐵代替。
4、鍛打鋼片:把硬度高的鋼材置入爐中燒紅後鍛打成薄鋼片。
5、加鋼背鐵:俗話說“好鋼用在刀刃上”,一般來說,刃口主要起切割作用,有較高的硬度才能保證刀的鋒利,所以選擇含碳量較高、硬度較大的鋼來夾在刀體上。
“加鋼背鐵”,就是一層鐵片一層鋼片,這樣6層鐵片夾5層鋼片共11層疊加,用金屬片或鐵絲捆紮為一體,放在爐子上鍛燒,當爐溫升高到1300c時生鐵條開始熔化,鋼花四濺時用火鉗夾住鐵件左右轉動,使軟鐵均勻地淋入鋼條四周;用火鉗夾住鐵件拿出用錘鍛打為一塊,這樣反覆燒打,即產生很好的滲碳作用,又產生劇烈的氧化作用,使鐵和渣分離,生產出含渣少軟硬不一的鋼材融為一體的毛丕。
6、折花:工匠們在刀體上製出奇特的圖案。把毛丕再置入爐中鍛燒,鋼花四濺時拿出,兩頭用火鉗夾牢,像擰麻花一樣先右擰後左擰,這樣燒化一次擰一次,最終達到右擰8轉,左擰7轉,目的是在刀體上最終呈現出各種紋理。怎樣擰出現什麼花紋,全憑匠人的經驗和技巧。
7.整刀丕:把擰成的麻花丕子爐子上燒紅後反覆鍛打成刀丕。
8、整丕子:把刀丕冷鍛後,用自制的剔子把刀膛剔平,把刀丕鎮平,分別用粗銼和細銼出刀刃,用磨石塊擦亮刀膛表面。
9、淬火:俗稱“沾水”,把刀丕燒到黑紅後,掌握好角度,迅速插入冷水中,可以使刃獲得特殊效能,方法不當刀丕變形。其火侯、角度和入水的速度全憑匠人經驗。
10、按刀把、做刀鞘:先做刀把。按刀具尺寸和品種做刀鞘。
11、拋光:先用磨石塊擦亮刀膛表面。然後把割來的鮮麻黃草捆綁在木樁上,把刀插入草捆,來回抽動反覆磨擦,利用麻黃草汁的化學反應和磨擦,達到刀體拋光,顯露出道道花紋,這個工藝比元人的“土涮”又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
12、煮刀:按刀的大小備一口鍋,放入適量的明礬和水,把刀放入水中燒煮,因明礬有除鏽去汙的作用,所以煮上一段時間後,被“折花”熔為一體軟硬不一的鋼鐵,呈現出各自的本色,鐵現白、鋼現青。刀堂上呈現出青白相間的流線性紋理,有的像行雲流水,有的像松枝繁葉,十分好看。匠人們說“我們的折花刀千錘百煉成一刀。”
“折花刀”剛韌鋒利,不易折斷,不僅得保持了其冷兵器時代的實戰特徵,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易磨刀刃鋒利,不會捲刃耐用。
保安腰刀鋒利無比,可以輕鬆剃髮、剃鬚,本地居民所使用的宰羊剝皮的刀大都為保安族刀匠鍛制。傳統的製作工藝十分複雜,工序多者達80多道,少者也有3040道。一般是先把擇好的鐵反覆鍛打,然後劈開加鋼,最後淬火而成。其中製坯時的加鋼、煉燒後的淬水至關重要,恰到好處的處理能保證刀具剛韌相濟。
僅製作刀柄一項,就要對黃銅片、紅銅絲、白鐵絲、牛角、塑膠等不同材料分別進行加工,然後將其巧妙疊合膠鉚而成,雕繪上種種栩栩如生的精美圖案,拋光打磨完畢,頓生五光十色,耀人眼目。
搜【完本網】秒記網址:anЬen.МΕ 書籍無錯全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