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北方面塑的古樸、粗獷、豪放,金壇麵塑藝術的特點是細緻、精巧,表現細膩、豐富,千姿百態。如神話戲劇人物作品“白蛇傳”和“盜仙草”中,白娘子、許仙、法海、小青等人物,不僅服飾造型清晰,五官輪廓分明,而且神態細微逼真,呼之欲出。
金壇麵塑不僅就地取材,所表現的題材和內容,也都與當地的民俗風情和人文景觀密切相關,具有水鄉農耕地區的民俗特徵和傳統內涵。
如慶吉祥點心類作品“金童玉女”、“姜太公釣魚”、“仙女獻寶”、“孔雀開屏”、“龍鳳呈祥”、“花臉蝴蝶”、“仙鶴添壽”、“歡喜鴛鴦”、“連年有魚”、“萬年長青”、“子孫團聚”和“蒼龍”、“聚寶盆”、“福祿禱禧財”等,都帶有鮮明的江南民風民俗色彩,散發著濃郁的水鄉農耕氣息。
經歷代承,金壇麵塑已積累10多個種類3000多件作品。不僅流行在城鄉街頭、廳堂居室和酒店的宴廷餐盤,其技藝還頻頻亮相在“世博會常州友誼日”、南京仙林大學城、常州大學城等眾多展示活動、藝術場館和民間藝術天地裡,每每成為公眾聚焦的亮點,受到國內外賓客的青睞,被稱譽為“立體的字畫,無聲的戲劇”。
金壇麵塑像一朵鮮豔的花朵,深深紮根在民間。她以其典雅的藝術品位和所蘊含的雕塑學、美學魅力,多側面、多角度地藝術展現了古代、近代、現代的江南民間風情,是一座研究江南農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的資科寶庫。
同時,她還以深厚的傳統美術內涵,在促進民族的文化認同,體現民族的文化智慧以及拓展對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體現著特殊的價值和作用。
多子多福的石榴,展翅欲飛的鳳凰,嬌豔欲滴的玫瑰花……一件件形象逼真、生動活潑的麵塑作品讓人讚歎不已,而這都出自一位普通的農家婦女之手。
62歲的李永愛是即墨區段泊嵐鎮槐樹溝村村民,從年輕時就喜歡研究做麵塑。幾十年來,受她的影響,女兒和外孫也學得一手做麵塑的好手藝,祖孫三代在四鄰八疃小有名氣。
“從小就愛好,所以一直自己研究學習,到現在做了50多年,能做200多種,只要給我個樣子,我就能做出來。”10月10日,藍桉在段泊嵐鎮槐樹溝村見到了麵塑手藝人李永愛,只見她正在製作玫瑰花饅頭,一塊粉紅色的麵糰在她手上來回揉動,為了防止麵糰粘面板,還不時撒一些乾麵粉。不一會兒,只見她兩手把麵糰搓成均勻的長條,然後分成大小一樣的麵糰。
“做玫瑰花饅頭很簡單,首先和麵時要加上紅心火龍果果汁,這樣面出來就是粉紅色的。”李永愛說,下一步就像包餃子,要先擀餃子皮,把餃子皮對半切開,用木梳壓上花紋,然後並排捲起,一朵形象逼真的玫瑰花就做成了,讓記者不禁連連感嘆李永愛的心靈手巧。
藍桉看到,桌子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麵塑饅頭,栩栩如生的老虎,惟妙惟肖的喜鵲,乖萌可愛的小黃人……這些麵塑饅頭非常漂亮,就像是一件件藝術品,令人驚歎。
“這是聖蟲,咱們這過年每家每戶必備的麵食,過年的時候是要擺供的,就是圖個喜慶熱鬧和好彩頭。”李永愛說,你看它嘴裡含著錢,意思就是多發財,而且“聖”和“剩”同音,寓意家裡糧食什麼的都有剩餘,日子越來越好,步步高昇。
而且每個饅頭都有不同的寓意,像元寶饅頭寓意“招財進寶”,魚花寓意“年年有餘”,葫蘆饅頭寓意“福祿發財”,而石榴饅頭則寓意“多子多福”。
“這些麵塑花的顏色大部分都是用蔬菜水果汁做成的,黃色用胡蘿蔔,綠色用菠菜,紫色用紫薯……安全放心,如果幹透放好的話,能儲存一年左右。”李永愛說。
說起她最痴迷喜歡的麵塑,這位性格爽朗的農家婦女和記者拉起了家常。“俺母親手很巧,以前沒有現在這樣的定製饅頭,村裡有個喜事,要用壽桃、老虎和喜餑餑等饅頭,都是母親幫忙做。”李永愛笑著說,受母親的影響自己從小也愛好,記得那時母親在炕頭上做麵塑饅頭,她就一直在旁邊仔細看著,還幫著打個下手,不知不覺就學會了製作手藝。
清明節的各式燕子饅頭、春節的聖雞、聖蟲、結婚的喜餑餑、壽宴的壽桃饅頭……各種節慶的麵塑饅頭,只有十幾歲的李永愛都已熟練掌握製作。
“做麵塑饅頭沒有門道,全靠心出,我不用看圖片,只要看到別人做的,我瞅一眼就會了。”李永愛告訴記者,藝術源於生活,只要用心觀察,生活中到處都是美。
說話的同時,李永愛給記者端來一盆花,只見樹枝上開滿了各式各樣的花朵,一隻活靈活現的知了趴在樹枝上休憩,還有幾隻可愛的小鳥仿若引亢高歌,本來枯萎丟棄的樹枝經過李永愛的一雙巧手和創意,瞬間變得美麗生動。
“這是一棵枯死的樹枝,本來家人要扔了,但是我感覺太可惜了,就想把它加工一下,做成個盆景,做好了以後,朋友們看了都很喜歡。”李永愛笑著說,受自己的影響,女兒和12歲的外孫也很喜歡麵塑,每次做麵塑的時候,小外孫都會在旁邊做助手,幫著遞工具,搭配顏色,做一些基礎的工作。
李永愛的小外孫趙泳潤雖然只有12歲,但是很有天賦,現在已經熟練掌握幾十種麵塑製作。年青一代喜歡做麵塑,這也讓李永愛很欣慰,只有他們喜歡,老手藝才能一代代傳承下去。
每逢節假日,去黑虎泉琵琶橋邊遊玩的市民總能看到一個麵塑攤,上面擺放著各式各樣的麵塑,攤位後面,一位頭髮花白的老人帶著徒弟們手拿麵糰和工具,一個個麵人從他們手裡捏了出來。
老人名叫高桂英,是大家口中的“麵塑奶奶”,今年70歲的她已經捏了50多年的麵人。有人上門學手藝,她從不收一分錢,幾十年沒攢下積蓄,攢下的是5000多名學生和100多萬元的捐款……
每逢節假日,去黑虎泉琵琶橋邊遊玩的市民總能看到一個麵塑攤,上面擺放著各式各樣的麵塑,攤位後面,一位頭髮花白的老人帶著徒弟們手拿麵糰和工具,一個個麵人從他們手裡捏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