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有明代進士馮顒的故居遺址,也是清末愛國詩人馮驥聲的故里。
我們進走朱凡的家,這是一座傳統的民居院子,院子場地較大,樹木林立,枝繁葉茂,散養的農家雞在覓食。
恰如陶淵明筆下的“採集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意境。
朱凡停下手中的活,拿出他的寶貝作品給我們欣賞,並一一介紹,讓我們真正明白每一件椰雕工藝作品的涵義。
從他的話語與他的椰雕手工藝作品中,感受到朱凡對椰雕手工藝術的追求完美和精益求精;表達出了朱凡沉醉在椰雕的世界裡,用心靈敘寫人生,用生命創作椰雕。
海南椰雕指的是海南藝人使用椰子殼、柳棕、柳木為基本原料,經過手工雕刻製成的各種工藝品。由於海南是中國椰子的主要產地,椰雕也就成了海南特有的工藝品。
海南椰雕主要流傳於海南海口、文昌等地,於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家級專案保護單位為海口市龍華區文化館,省級專案保護單位為文昌市文化館。
椰子是海南島的特產。海南島亦稱“椰島”,是中國椰子的主要產地,產量佔全國產量的99%以上。
以椰子殼、棕、木為原料的椰雕歷史悠久。唐代已有關於椰雕的記載。唐劉恂《嶺表錄異》記載:“椰子樹,亦類海棕……有圓如卵者,即截開一頭,沙石磨之,去之皺皮,其斕斑錦文,以白金裝之,以為水罐,珍奇可愛。”
《正德瓊臺志》記載,宋代詩人蘇東坡貶儋耳(即今儋州市中和鎮)時,曾拿椰殼椰棕請當地藝人雕成帽子戴,取名“椰子冠”。時因椰殼有鑑毒功能而被士大夫階層青睞,工藝精湛的椰碗、椰杯已流行在士大夫宴席之上。
宋代詩人黃庭堅答友人贈椰雕茶具詩:“碩果不食寒林梢,剖而器之如懸匏。故人相見各貧病,且可烹茶當酒餚。”
明清兩代,椰雕產品被作為珍品進貢朝廷,有“天南貢品”之譽,時進汞的乳茶碗,其外壁為椰殼,凸雕松梅紋飾,內壁嵌銀片,古樸輕巧。
清雍正時期,椰雕造型紋飾及雕刻技法已十分精湛。至清末民初,椰雕器物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禮品、用品。抗日戰爭前,海南椰雕已暢銷南洋諸島和歐洲各國,還在越南河內的國際特產博覽會上榮獲一等將。
海口市龍華區龍泉鎮富道村是著名的椰雕村。清乾隆、嘉慶年間(17361820年),家家戶戶均有椰雕作坊。全村100多人,種植椰子樹1000多株,男子悉精於椰雕工藝。
解放後,1953年海口市成立椰雕合作社,吸收道富村文必得等9名藝人參加,那時椰雕已出現供不應求的大好局面。1956年擴大成立海口市椰雕工藝廠,生產的椰雕先後參加蘇聯、捷克、波蘭、錫蘭、印尼、日本等國家特產博覽會的展出。
還獲得過民主德國頒發的一枚紀念章,老藝人文必得還上北京參加了全國群英會,得到***和周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在京期間,他即席表演雕刻茶盒,獲得二等獎。
海南文昌是椰子之鄉,“海南椰子半文昌”,文昌椰雕久負盛名。解放後,文昌椰雕技藝得到進一步發展和提高。1956年,文昌縣人民政府扶持成立集體所有制的“文城修刻社”,以發展椰雕工藝為主,有椰雕師傅7人。生產菸灰池、椰殼碗等產品,銷售島內外。
1978年文昌縣椰雕工藝廠成立,擁有100多名職工,製作椰雕產品100多種,遠銷日本、美國、法國、印尼、俄羅斯等國。1978年製作的《鯉魚吐珠檯燈》參加全國美術工藝品展覽會,榮獲“優質四新產品獎”。
1986年國家選派該廠椰雕師馮德鑑到坦尚尼亞傳授椰雕技藝,受到該國元首接見。改革開放以來,文昌市東郊鎮符史瓊等30多家家庭式椰雕工藝廠相繼成立,他們技藝精巧,生產椰猴、椰妹、紐扣、手提袋等。
海南椰雕的工藝有椰殼雕、椰棕雕、椰木雕三種:
1.椰殼雕。以堅硬的椰子殼為原料,經過磨光、雕刻、鑲嵌等工藝製作成工藝品。雕刻的手法有平面浮雕、立體沉雕、通雕和沉雕,還有用金、銀、錫、角、石、骨、檀香木、花梨木、貝殼等鑲嵌裝飾的。
雕刻的圖案有人物雕(如八仙人物等)、動物雕(如孔雀鳥、鳳凰等)、植物雕(如椰樹、檳榔樹、花草等)、自然風光雕(如五指山、萬泉河等)。椰雕的成品有茶杯、茶壺、花瓶、罐、碗、盅、盤、勺、袋、紐扣等。
2.椰棕雕。以椰棕(椰子外皮)為原料,經過切、割、雕刻、磨光等工藝製成人物和動物造型的工藝品和日用品,如椰娃、椰妹、椰公公、椰婆婆、椰猴、椰豬、椰狗、椰貓、椰棕帽、椰棕刷等。
3.椰木雕。經過鋸、車、燙、銜接、磨光、雕刻等工序,製成桌、椅、柱、梁、瓶等用具,在上面雕龍刻鳳及各種花鳥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