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八十九章 椰雕(1)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十九章 椰雕(1) (1 / 3)

藍桉去海南旅遊,看中了攤位上販售的椰雕。

椰雕是以椰殼、椰棕、椰木為原料,用手工雕刻成各種實用產品和造型藝術品。椰雕是海南島的特產之一。椰雕因舊時官吏常以它進貢朝廷而得“天南貢品”之譽。

椰雕工藝品樣式新穎,造型古樸,畫面雅緻,質地輕巧,融觀賞性與實用性於一體,具有濃郁的海南風格。雕刻工藝包括有平面浮雕、立體浮雕、通花浮雕,還有帶棕立體雕刻和貝殼鑲嵌雕刻等多種手法。椰雕是海南旅遊工藝品的重要組成部分。

海南椰雕歷史淵源悠久。最初利用椰殼的,應是海南島最早的先民黎族人。黎族先民很早就會製陶器和獨木舟,但相比複雜的製陶技術,荒野裡隨手可得的椰殼耐酸耐鹼,做成容器,可能更加簡單而隨性。

但是椰雕雛型的出現,後人只能追溯到中唐宣宗元年(847年。據唐代劉恂《嶺表錄異》中載:“椰子樹,亦類海棕,結實大如甌盂,外有粗皮如大腹,次有硬殼,固而且堅,厚二三分。有圓如卵者,即截開一頭,沙石磨之,去其皺皮,其斕斑錦文,以白金裝之,以為水罐子,珍奇可愛。”

當時民間有傳說,椰殼有“有毒即裂”的特點,唐代詩人陸龜蒙還留有“酒滿椰杯消毒霧,風隨蕉葉下瀧船”的詩句。《粵東筆記》也載,唐代大臣李德裕貶居崖州時,曾將椰殼鋸製成瓢、勺、碗、杯,作吃喝用具。

之後,有關海南椰雕的線索,開始頻頻閃現在歷代史料和文人佳句中。明《正德瓊臺志》上載,宋紹聖四年(1097年,蘇東坡謫居儋耳,曾拿椰子殼請當地藝人雕成椰雕帽謂之“椰子冠”,而後在《和子由椰子冠》詩裡揮灑豪情:“自漉疏巾邀醉客,更將空殼付冠師”。

該志的《酒》詩,也描述過向朝廷進貢椰雕酒的生動情景:“採篚擇供貢,扶持上天街”。到宋朝時,工藝精緻的椰碗、椰杯、椰壺已流行在士大夫宴席之上。

明、清兩代時,椰雕常被官吏作為珍品進貢朝廷,所以它又有“天南貢品”的雅號。在清宮大宴乳茶碗的資料中,也發現了有關椰雕的記載。清宮飲用乳茶,需配以品質精良、做工精到的御用碗。

當時,廣東就進貢了用椰殼做的乳茶碗,碗外壁為椰子殼,藝匠在薄薄的椰殼面上,巧手凸雕松竹梅紋飾,內壁嵌銀裡。

椰子銀裡碗古樸而輕巧,是清宮中為數不多的乳茶碗,皇帝不僅在中小型宴席上用它,就是平素飲乳茶時它也是首選的飲具。而清代的《海公案》一書中,也多次出現“椰雕墨盒”。至於清末、民國初期,用椰雕作為禮品、用品已很平常了。

歷代椰雕藝人使椰雕技藝日臻完美,逐漸形成了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的工藝品。

要經過選料、造模、雕刻、通花、嵌鑲、刨光、修飾等幾道工序,雕刻手法又有沉雕、浮雕、通雕、棕雕、圓雕、拼貼、油彩等。除了原汁原味的青殼雕外,椰雕也和其他雕刻材料和工藝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不同的另類之美,比較常見的有鑲錫、鑲銀、貝雕鑲嵌、石膏鑲嵌、檀木嵌鑲、陶瓷拼貼等。

產品有小巧玲瓏的果盤、飯碗、酒盞、飾盒、椰珠項鍊,還有富麗高雅的茶具、酒具、花瓶、檯燈、獎盃,以及各類高檔掛屏、坐屏、屏風等。

椰雕工藝分為三類。一是椰殼雕。利用椰子殼的天然形態,把椰殼和貝殼嵌鑲結合,按設計造型拼接成工藝品,產品有椰碗、茶葉盒、牙籤筒、菸灰缸、花瓶、二胡、拼貼工藝畫等。二是椰棕雕。根據椰棕自然肌理效果,採用切、割、燙等方法加工成椰猴、椰豬、椰妹等各種人物、動物造型。三是椰木雕。椰木向來被海南民間用來加工成木樑蓋房子,後來工藝廠開始用椰木加工成筷子、髮夾等產品。但是,人們利用得最多的還是椰殼雕。

海南椰雕的雕刻手法有平面浮雕、立體浮雕、通花浮雕,還有帶棕立體雕刻和貝殼鑲嵌雕刻等許多型別。椰雕工藝品的花色品種已經發展到300多種,其中有餐具、茶具、酒具、煙具、花瓶,以及各種型別的掛屏、座屏等等。

其樣式新穎,畫面雅緻,造型古樸,質地輕巧,美觀實用。椰雕,是用椰子殼雕制而成的工藝品,造型新穎多樣,色調古樸雅緻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濃厚的海南色彩。

利用全椰子創制的《椰妹》、《獅子》、《猴》、《兔》等系列產品,新穎奇特別開生面,刻劃動物、人物生動傳神,曾在全國旅遊工藝品交易會上獲一等獎。尤其是在美國,歐洲,日本流行。

椰雕生產地主要分佈在海南海口和文昌兩地。有傳承脈絡的只剩下文家和高家。文家的文必得過世後,由文傳述、文傳接來繼承,文傳述傳給他的兒子文家富,也傳學徒吳名駒等人,文家以造模(坯胎)為主。

高家以高毓生為代表性人物,精通設計和雕刻技藝。據高氏族譜記載,先祖高可仁曾與蘇東坡有甚密交往,至今在海南民間仍傳為佳話。高毓生生前留下大量作品,影響甚廣。他的技藝傳給女兒高繼珍、得意弟子張型富等一大批繼承人。

椰雕的製作者們在開發市場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遇到諸多障礙。

一是按照傳統雕刻手法,手工完成一件椰雕作品時間長,工藝複雜,自然產量少,售價高,而市場銷路好的是批次生產的加工產品,造成工藝製作與市場銷售的不平衡,民間藝人難以靠此技藝養家餬口,傳統工藝面臨危機。

二是本地藝人制作的產品大多以自主經營為主,由於資金不足,市場開發有限,難以形成龍頭產業。海口市椰雕工藝廠在十幾年前的改制中解體了,工人們只能另謀職業。

椰雕產品必然要走向市場,而傳統的工藝製作手法成為生產的“瓶頸”。在如此矛盾的現實面前,傳承人的兩種心聲表達了他們自己的思考。

一種觀點認為,對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的椰雕製作技藝,傳承是基礎,而且應該是活性傳承,因為時代在進步,人們的審美情趣也隨之發生變化,所以要與時俱進。不可能全靠過去那樣一刀一刀地雕刻,那樣是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的。

另一種心聲卻認為,既然是非遺,就應力求保持傳統狀態,更不要說用機器生產。否則就失去了“非遺”的意義。椰雕重在一個“雕”字。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