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優秀的剪紙,當屬江蘇的揚州和天津的楊柳青的單色剪紙,兩地的剪紙,以造型優美、紙張考究、刀功犀利而著稱,就其淵源,揚州和楊柳青,皆為舉世聞名的書畫藝術之鄉,兩地的剪紙藝術在深厚文化底蘊烘托下,自然卓越不群。
楊柳青剪紙向其他美術品類借鑑表現形式豐富自己。比如這些年興起的國畫形式的剪紙有中堂、條幅、橫批、通案、扇面等;內容有花鳥、草蟲、人物、山水、臉譜等,還有美術家參與創作的剪紙。
其類似年畫又不失剪紙趣味,使人感到熟悉而又新穎。特別是在傳統年畫的風俗日漸衰落之際,剪紙藝人便將百姓喜聞樂見的楊柳青年畫圖樣刻成剪紙,如門神、缸魚、嬰戲娃娃等。
傳統年畫往往不被一些新家庭接受,刻成精美的剪紙後,這種藝術形式不僅能被青年人接受,而且深受喜愛。楊柳青人繡花的“花樣子”都是來自於剪紙圖案。
這些花樣子有門簾、窗簾、牆布(牆圍子)、枕套等,還有用於服飾,兒童戴的花兜兜,俗語稱“供花”,也有人在祝壽的壽麵、壽桃上用福壽等前紙覆蓋,俗稱“飯花”等。幾十年前,楊柳青高家花樣子遠近聞名,人稱“高花樣子”。
剪紙在民間流傳極廣,歷史也很悠久。新疆曾出土了距今一千五百餘年的剪紙作品(對馬團花、對猴團花。在後來也可透過染纈、華勝、吉州窯和定窯的裝飾圖案、皮影、藍印花布、小品刺繡、繪畫作品中見其略影。
作為傳統民間藝術的一種,剪紙在民俗活動中佔有重要位置。南宋已出現了專業民間剪紙藝人。民間剪紙往往透過諧音、象徵、寓意等手法提煉、概括自然形態,構成美麗的圖案。
剪紙從具體用途看大致可分四類:
一、張貼用,即直接張貼於門窗、牆壁、燈綵、彩扎之上以為裝飾。如窗花、牆花、頂棚花、煙格子、燈籠花、紙紮花、門箋。
二、擺襯用,即用於點綴禮品、嫁妝、祭品、供品。如喜花、供花、禮花、燭臺花、斗香花、重陽旗。
三、刺繡底樣,用於衣飾、鞋帽、枕頭。如鞋花、枕頭花、帽花、圍涎花、衣袖花、揹帶花。
四、印染用,即作為藍印花布的印版,用於衣料,被面、門簾、包袱、圍兜、頭巾等。
古老的和林格爾剪紙在長期的傳承和實踐中形成了獨具魅力的剪味和紙味之美。和林格爾剪紙的傳承人,從她們幼時開始跟隨長輩學習剪紙,一直堅持到老年剪藝的爐火純青,陪伴在她們身邊的也只有一把平俗無奇的大鐵剪刀而已。
她們在進行剪紙實踐時,往往是不描不畫,但對所表現內容和形式卻早已胸有成竹,她們直接用大剪刀入手,一切紙料在她們手中幾經翻轉便會奇蹟般地展現出一個個生動鮮活的物象造型,令人稱絕。
正是這把貌不驚人的粗鐵剪刀和普普通通的一方紅紙,透過和林格爾剪紙傳承人巧奪天工的靈性發揮,在向世人傳達著蘊積了千年的古老文化資訊的同時,也彰顯出由之而生並濃縮物化於紙面的,由剪刀與紙面碰撞交融的剎那而進發出的獨特藝術之美。
在和林格爾剪紙藝術表現中,由剪刀和紙的碰撞交融而滋生於作品中的那種“剪”味和“紙”味得到了最為充溢的展現,最為直接地體現了和林格爾剪紙本原的藝術精神風貌。
在這個過程中,剪為紙而生型,紙因剪而出彩。剪刀與紙,一剛一柔,剛柔交錯間,力量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角度的仰合,無不在傳承人創作情緒的波動下而體現。
每每在剪鋒銼鏘過後,化生在剪紙物象上的剪鋒之跡便是一道耐人尋味的風景線,剪刀的金石之氣反而透過一塊軟紙的纖維得到最為充分的張揚,它們或深沉雋水,或張揚灑脫,或恣意宣洩,或文靜柔美,給人以別樣的審美情趣。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透過鏤空雕刻的技法在一些薄片材料上製作工藝品,這是早在紙張出現以前就開始流行起來的,雖不是紙張製作,但卻如出一轍,這就為真正意義上的剪紙出現奠定了基礎。據說我國最早的剪紙作品就可以為此證明。
而關於中國傳統文化剪紙的歷史,即真正意義上的剪紙藝術,應該是紙張的出現才正式開始的。剪紙的主要製作材料就是紙,而漢代時期紙張的出現,這就促進了剪紙的出現、發展和普及。那時候的紙張易腐爛,所以人們不會珍藏起來,壞了還能重新再剪。
北朝時期,人們用紙剪出各種美麗的圖案花紋,據說目前發現最早且有據可查的剪紙便是在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發現的五幅北朝團花剪紙。那時候我國西北地區氣候乾燥且少雨,紙張不易黴爛,小編猜想,這或許也是在新疆發現北朝剪紙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到了唐代,剪紙已經有了大發展,那時候的人將剪紙圖案應用於其他工藝方面,並且還有利用剪紙招魂的風俗流行。
在現代考古挖掘出多種唐代剪紙工藝品,如現藏於大英博物館的唐代剪紙,即可看出當時的剪紙手工藝術水平已相當高超,畫面構圖完整,表達出一種天上人間的理想境界。
到了宋代,造紙業成熟,使得剪紙藝術越發普及。宋代剪紙用於各種領域之中,並且在南宋時期,還出現了以此為職業的藝人。那時候皮影戲盛行,也有用厚紙製作皮影造型的。宋代剪紙最大的創造便是瓷器剪紙印花圖案,它是在施釉之時,貼上剪紙,入窯燒製而成的。
到了明清時代,民間剪紙藝術越發成熟,已經走向鼎盛時期。這時候的民間剪紙藝術運用範圍就更加廣闊了。但凡民間彩燈上的花飾、扇面上的紋飾、以及刺繡的花樣等,無一不是利用剪紙作為裝飾再加工而成的。
民間剪紙善於把多種物象組合在一起,併產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結果。無論用一個或多個形象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構象”來造型,而不是根據客觀的自然形態來造型,同時,又善於用比興的手法創造出來多種吉祥物,把約定成俗的形象組合起來表達自己的心理。
追求吉祥的喻意成為意象組合的最終目的之一。地域的封閉和文化的侷限,以及自然災害等逆境的侵擾,激發了人們對美滿幸福生活的渴求。人們祈求豐衣足食、人丁興旺、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這種樸素的願望,便借托剪紙傳達出來。
剪紙大概是流傳最為廣泛的民間藝術了。小學或初中的美術課上,總會有一節課是拿著一張紅紙,跟著老師翻折、剪下,變幻出個大紅的“囍”或是展翅欲飛的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