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八十八章 剪紙(5)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十八章 剪紙(5) (2 / 3)

剪紙同樣也是一門“易學”卻“難精”的民間技藝,“難精”的不單是技法、還在於內容創作。

大多數的剪紙作品出自鄉村婦女和民間藝人之手,是他(她)們閒暇之時的“隨性之作”,剪紙細可如春蠶吐絲,粗可如大筆揮墨。

薄薄的一張紙,經過剪刀或刻刀的修飾,卻能幻化出萬千世界。

中國的多數省市都有獨具特色的剪紙藝術,其中河北蔚縣、江蘇揚州等地多為世人所稱道。

重慶剪紙,嚴格來說並無多少可以考證的悠久歷史。

直至上個世界六十年代,才陸續出現了一些被社會認可和大眾接受的藝術家,如郭峰、黃鋼、孫念倩、龐書麟等。

近來,又出現了曉桑、周定洲、梁素、楊藝、張明志、黃繼琳、梁世惠等藝術家。

不過,重慶剪紙雖無“多少可以考證的悠久歷史”,卻具有深厚的巴渝文化特色,集中反映了巴渝民族風貌。

2010年,重慶剪紙與河北、陝西、山西、浙江等省市的剪紙聯合申報的“中國剪紙”專案,順利透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審批,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重慶剪紙也在多位代表性傳承人的推動下魅力漸顯、精品頻出。

在重慶市九龍坡區文化館,筆者拜訪了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九龍坡剪紙”專案傳承人楊藝,從她與剪紙的故事中解讀重慶剪紙。

在不少人的認知中,剪紙和窗花幾乎可以畫上等號,每逢年節或是喜慶時刻,人們總會把大紅的剪紙貼在牆上或玻璃窗上,以此渲染濃郁喜慶的節日氣氛。

事實上,在剪紙悠久的歷史中,剪紙的用途遍佈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唐朝人利用剪紙形式製作的漏版印花板,將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麗的圖案;五代時期,剪紙技藝被用於製作敬供佛像,裝飾殿堂、道場的“功德花紙”;而到了宋代,陶藝匠人將剪紙作為陶瓷的花樣,透過上釉、燒製使陶瓷更加精美;百姓還採用剪紙的形式,用驢、牛、馬、羊等動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戲的人物造型;明清時期,舉凡民間燈綵上的花飾、扇面上的紋飾、以及刺繡的花樣等等,無一不是利用剪紙作為裝飾再加工的……

在楊藝的記憶中,奶奶天生一雙巧手,每天都有做不完的針線活、繡不完的花、剪不完的紙樣。

臨近的嬸嬸嫂嫂們總會到家中向奶奶討要幾張剪紙作為圍兜、鞋墊的繡花樣子。

跟著奶奶,楊藝初識了剪紙的一些刀法形式。如在剪紙時,先剪圓線,順著半圓線右邊,剪出弧線。

剪紙下方的半邊刀尖用於平衡,需放在左食指上,而後剪刀左右移動,一刀接一道,形成一條鋸齒狀的紋路。

這就是鋸齒剪,是初學剪紙的難關。

利用鋸齒的長短、疏密、曲直、剛柔、鈍銳的變化,可以表現不同物象的特徵:剪植物時,柔和的鋸齒紋可以表現花果,堅硬的鋸齒紋則能表現葉子和根莖的針刺、毛絨;剪動物時,細密的鋸齒紋可以表現軟軟的絨毛,剛健的鋸齒紋能表現硬實的鬃毛;剪人物時,用修長豐潤的鋸齒紋還可表現小孩豐滿的肌膚。

此外,剪紙還有“月牙兒”、“水滴紋”、“渦紋”、“雲紋”等各種刀法形式。

每種刀法形式都能產生數種變化,它們在同一張剪紙畫面中交錯運用,使畫面層次分明,而又富於變化。

對於很有美術天賦的楊藝來說,傳統剪紙的學習很是得心應手,小小年紀的她就能達到“圓如秋月、尖如麥芒、方如青磚、缺如鋸齒、線如鬍鬚”的要求。

2005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楊藝開始嘗試用剪刻結合的手法來製作剪紙,並在吸取民間傳統剪紙技藝的基礎上,大膽創新。

她用中國畫的構圖,融入中國畫中的點、線、面、體元素,以及黑白裝飾畫的韻味,逐漸形成了自己簡約、唯美、獨特、現代、抽象的風格。

在楊藝看來,傳統剪紙的特點,在於可以摺疊,心隨剪刀走,每一幅剪紙造型都不一樣,很吸引人的眼球;而用刻刀模板的剪紙,造型固定,細節刻畫更加精細。

“北國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渾厚;南方之剪紙,玲瓏剔透得未有。”

中國地理分南北,許多民間藝術也隨著地理之別而分為南北兩派,剪紙同樣如此。

北方剪紙渾厚粗狂、天真質樸,以陝西、河北、山東為代表。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