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刻一種叫“鷺鷥羽”的菊花,由於它開花時一瓣套著一瓣,一瓣勾著一瓣,剪這種菊,要運用“掏剪法”,剪起的地方要片片相連,瓣瓣相隨,花瓣之間的粗細、大小才能參差有致,變化不同,剪成的花才能像鷺鷥的羽毛一樣豐滿而美麗。
當同時刻制數量比較多的剪紙時,在刀法的運用上,要切不要劃,切出來的剪紙比劃出來的剪紙要顯得厚實。用刀時必須要像手拿鋼鋸一樣,上、下來回切動,用力要剛勁、均勻,否則,刀在千里就會失去靈活性。
注意不要左右來回擺動,握刀上下必須垂直,刻出的剪紙才會準確。在剪紙時,下刀和起刀必須做到準,特別是在刀與刀們連線的地方,說下就下,說起就起,否則,線條就容易被刀刻斷或者刻不斷而把剪紙撕壞。
這裡的“巧”主要是指運用巧刀刻出的“鋸齒”和”月牙兒”。這是剪紙刀法中很重要的兩種刀法。這兩種刀法運用得恰當,就能形成剪紙藝術獨具的“刀味紙感”。
“鋸齒”是作者在製作過程中,由於紙和刀的切割移動而自然產生的,它利用鋸齒的長短、疏密、曲直,剛柔,鈍銳的變比,結合不同物象的特徵,表現它的質感、量感、結構等。
刻植物時,柔和的鋸齒紋可以表現它的花果,堅硬的鋸齒紋可以表現樹的葉子和莖的針刺、毛絨。
刻動物時,細密的鋸齒紋可以表現軟軟的絨毛,剛健的鋸齒紋可以表現硬實的鬃毛,圓實半弧形的鋸齒紋可以表現禽鳥、魚蟲的羽毛和鱗。
刻人物時,用跳動的鋸齒紋可以表現活動的眉毛,鬍子,頭髮,用修長豐潤的鋸齒紋可以表現小孩豐滿的肌膚。
“月牙兒”也是剪刻時自然產生的各種弧形裝飾,它以陰刻為主,主要表現人物的衣紋,或破壞大塊黑的面積,根據個同物象的特徵,形狀,可長可短,可寬可窄,可曲可直,能變化出各種不同的型別。
“鋸齒”和“月牙兒”這兩種形式也往往不同一張剪紙畫面中交錯運用,使得層次更加分明和富有變化。
從南北朝時期的“對馬團花”和“對猴團花“剪紙技法中的鋸齒和月牙兒的萌芽出現,經過於百年的歷史演變,一直延續至今,巳成為一種裝飾圖案的規律被人們所喜愛和運用。
民間剪紙的刀法形式除“鋸齒”和“月牙兒”之外,還有諸如花朵、渦紋、雲紋和水紋等。
真正一幅優秀的剪紙作品是具有一定標準的,如何來鑑賞一幅優秀的剪紙作品呢?
一幅優質的剪紙藝術作品必須要具備剪紙藝術自己應有的風格和特點。每一種藝術由於工具和效能的不同,從而都形成了自己獨具的風格,如中國畫注重筆墨,西洋油畫強調色塊,木刻則講究黑白,剪紙就要講究刀味和紙感了,用刀在紙上摹仿版畫刻出來的剪紙不應該算作是一“幅好的剪紙、用剪子對著繪畫圖案臨摹下來的剪紙也不能稱為佳作。一幅優秀的剪紙應該用剪紙的語言來塑造藝術形象。
剪紙藝術語言很重要的一個特點是所有形象都是在玲瓏剔透的形式中塑造、這除了剪紙的工具和材料效能以外,主要是要求剪紙具有“透光”的實用需要。尤其是“窗花”更要求如此,否則,一幅黑團團的剪紙貼在窗戶上把室外的光線全給擋住了,既不透光,也不美觀。
一幅優秀的剪紙藝術作品應該強調裝飾味,構圖平視、對稱,畫面均衡、美觀大方,線條粗細相宜,色彩鮮明,柔和協調等都是形成裝飾風格的重要因素。另外由於工具和材料的關係,剪紙作品中一些特有的技法(如“月牙”,“鋸齒紋”等)也是促成其裝飾特點的重要因素。
剪紙藝術作品應該強調造型誇張和兼顧影廓的優美,任何物象都存在著一些美和醜的地方,藝術誇張的目的就是強化突出美的因素,縮小和簡化醜的因素,經過誇張處理後的畫面會使人賞心悅目。
我國各地,均有剪紙習俗,風格迥異,做工良莠不齊,題材各有不同,剪紙材料千差萬別。按製作方法分類,主要有剪紙和刻紙;按表現形式分類,主要有單色和點彩。
剪刀剪紙,歷史悠久,但由於加工數量的限制,而且細微刻畫,逐漸被刻紙取代,刻紙的優勢在於,以此可以加工多張,刀法變化多端,
單色剪紙和點彩剪紙,儘管各有千秋,但是,真正的優秀剪紙,應屬單色,因為單色剪紙,突出了“剪”的藝術主題,來不得半點虛假。而點彩剪紙,俗稱“三分剪,七分染。”所用品色,很短時間內,就會形成汙染並脫色,脫色的剪紙,毫無欣賞價值。
每年時近春節,各種各樣的剪紙作品便開始充盈在中華大地上的大街小巷、城市鄉村,這些剪紙圖案或栩栩如生,或率真質樸,甚至笨拙怪誕,但都無一不傳達著中國老百姓祈求萬事如意,吉祥和美的生活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