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設計類:能增加它物之美,或能宣揚它物的剪紙,如電影或電視的片頭。
另外也有人認為剪紙應分為三類:
(1)凡是用單色紙剪做的窗花、彩稿(花樣子),稱為剪紙。
(2)凡是用彩色紙剪做、經貼上而成的作品,應稱為剪貼。
(3)凡是剪後再填色的作品應稱為剪畫。
此種說法未免含混籠統、似是而非,不僅類同窗花的繁多作品未列入,而且剪畫一詞釋義尚多,不宜據於列類,何況剪而染色的作品將如何歸類,實待商榷。
還有以用紙及製作分類的,多用於教學之用。它將剪紙分為二類八種:
第一類:單色剪紙。就是用一種色紙來剪做的。又細分為:
(1)折剪類,即將紙摺疊後剪,放開後可得一種圖案或字型。
(2)迭剪類,即將數張紙重疊在一起,釘牢後再依稿剪之,一次可得數張作品。
第二類:複色剪紙,又稱為彩色剪紙。是以數張彩紙分剪後剪拼貼成圖;或以白紙依稿剪成,再染填上各種顏色;或先剪成主版,襯以白紙後再染填上各種顏色。細分可為:
(1)襯色類,先用單色剪紙的方法剪做成圖,再以彩紙為襯。
(2)套色類,以單色剪紙的方法剪成主版和次版的形象,再另剪色紙貼裱在主版需要的部位上;或將畫稿所需的各色色紙,重疊在一起釘牢,再沿稿線以次剪成,擇取一張為主版,貼裱在襯底上,再將其餘的部分添貼在主版之上。
(3)拼色類,即分別用色紙剪成各部分形象,再依圖樣貼裱在襯紙上;或見各色紙重疊在一起釘牢,再依稿剪成,吻拼於襯紙上。
(4)染色類,即用易於浸漬的白紙或淺色紙剪成各種形象,再逐次染成所需的顏色;或先將紙染色,再剪成形象。
(5)填色類,即先用黑色紙或深色紙剪出主版,裱貼在白紙上,再依稿填塗各種顏色;或用白紙剪成主題形象,裱貼後再填染所需顏色;也有先填色而後剪做的。
(6)磁性剪紙,磁性剪紙在工藝上有手工製作和機器製作之分,手工剪紙又有剪和刻之分。
至於兼用兩類方法制作的剪紙,應擇其主要的方法歸其類別。
剪紙是民間藝術的一種。是以紙為加工物件,以剪刀(或刻刀為工具進行創作的藝術。
每一種藝術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由於剪紙材料(紙)和所用的工具(剪刀和刻刀)決定了剪紙具有它自己的藝術風格。剪紙藝術是一門“易學”但卻“難精”的民間技藝,作者大多出於鄉村婦女和民間藝人之手,由於他(她)們以現實生活中的見聞事物作題材,對物象觀察,全憑純樸的感情與直覺的印象為基礎,因此形成剪紙藝術渾厚、單純、簡潔,明快的特殊風格,反映了農民那種樸實無華的精神。
剪紙作品由於是在紙上剪出或刻出的,因此必須採取鏤空的辦法,由於鏤空,就形成了陽紋的剪紙必須線線相連,陰紋的剪紙必須線線相斷,如果把一部分的線條剪斷了,就會使整張剪紙支離破碎,形不成畫面。
由此就產生了千刻不落,萬剪不斷的結構。這是剪紙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剪紙很講究線條,因為剪紙的畫面就是由線條構成的。根據實踐經驗把剪紙的線條歸納為五個字:“圓、尖、方、缺、線”。要求達到:“圓如秋月、尖如麥芒、方如青磚、缺如鋸齒、線如鬍鬚。”可以說線條是剪紙造型的基礎。
在構圖上,剪紙不同於其他繪畫,”它較難表現三度空間、場景和形象的層層重疊,對於物象之間的比例和透視關係也往往有所突破。它主要依據形象在內容上的聯絡,較多使用組合的手法,由於在造型上的誇張變形,又可使用圖案形式美的一些規律,作對稱、均齊、平衡、組合、連續等處理。
它可以把太陽、月亮、星星,飛鳥、雲彩,同地面上的建築物、人群,動物同時安排在一個畫面上。常見的有“層層壘高”或並用“隔物換景”的形式。
由於受到工具和材料侷限,要求剪紙在處理形象時,既要抓住物象特徵,又得做到線條連線自然。因此,就不能採取自然主義的寫實手法。要求抓注形象的主要部分,大膽捨去次要部分,使主體一目瞭然。
形體要突出,形成樸實、大方的優美感,物象姿態要誇張,動作要大,姿勢要優美,就像舞臺上的亮相動作一樣,富有節奏感。
剪紙的色彩要求在簡中求繁,少作同類色、類似色、鄰近色的配置。要求在對比色中求協調。同時還要注意用色的比例。如用一個為主的顏色形成主調時,其他顏色在對比度上可以程度不同地減弱。有時碰到各種顏色並置起來,稍有生硬的感覺時,則把它們分別套入黑色。金色剪成的主稿裡,即可獲得協調、明快的感覺。
民間剪紙的許多特點和風格都是是由於刀法上的一定技巧而產生的,如張永壽創作的“百菊圖”,許多地方都是運用刀法的技巧。例如刻一種“羅漢須”的菊花,由於它初開時是直瓣,盛開時就捲曲,形成螺絲圈,剪這種菊花,要一瓣一瓣從裡往外圈剪,剪成後花瓣捲曲自如,才能組成一朵形象殊異、風味別緻的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