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八十八章 剪紙(3)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十八章 剪紙(3) (2 / 3)

遠古時代,人類就已經發現和運用了以影像做為形象表記的藝術手法,並繼而創造了在各種材料上鏤刻、透空的藝術語言。這在諸多的原始社會彩陶巖畫、商周青銅器、漢畫像石藝術中,都體現了遠古藝匠運用這一藝術手法的完善。今天的民間剪紙與之在造型方式和外部特徵極其明顯的一致,充分說明他們之間的傳承和延續關係。

由於剪紙只是應民情風俗的需要而存在,其材料又不易儲存,所以,很少有真正代表不同歷史時期面貌的作品傳世。我們不妨從歷代的典籍載記和文人的字行中,尋到一些蛛絲馬跡。

暖湯灌我足,剪紙招吾魂唐·杜甫《彭衙行》

樓金做勝傳荊俗,剪綵為人起晉風唐·李商隱《人日》

吳越踐王於行吉日……城外百戶。不張懸錦緞,皆用彩紙剪人馬以代。五代《武林梵志》

向舊都天街,有剪諸色花樣者,極精妙,隨所欲而成……有少年能手於袖中剪字及花朵之類……周密《志雅堂雜鈔》

嘉靖中制夾紗燈,刻紙刻成花竹禽鳥之狀。隨輕濃罩色,熔蠟徐染,用輕紹夾之,映日則光明瑩徹,芳菲翔舞,恍在輕煙之中,與真者莫辨。明《蘇州府志》

石女,張蔡公之女也,有巧思,與人接談,袖中細剪春花秋菊,細草垂柳,罔不入神……清《保定府志》

我國長期民情風俗的穩定和許多邊遠地區文化上的封閉,剪紙的某些紋樣還較為可信地保持著初始的基本形態在民間流傳。如壯甫詩中提到的陝西白水等地一帶的招魂剪紙,至今仍在那裡仍可見類似形式的作品。

有人說,民間藝術是中國文化的活化石,是有其道理的。由於地域文化背景的差異,及民間剪紙某些體裁樣式作品的相對穩定,使今天的民間剪紙中仍保留著我國古代文化的不同層次,我們得以從其中領略民族藝術初始期的神秘、上升期的雄渾和成熟期的神韻,從勞動者的創造中獲取歷史的啟迪。

民間剪紙作為民俗的陪襯,在中國民間獨自頑強地生長,延續到了今天的時代,顯示了它生命力的旺盛不衰。正是那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鄉村巧手,他們的祖祖輩輩都在譜寫著民族藝術史中無聲的樂章。

由於各人的觀點合乎依據不同,剪紙的分類也不同。例如有人認為用刀刻出來的不叫剪紙,而應該稱為刻紙;但是有人卻認為追本溯源,古代的剪紙也是剪鏤刀刻的,何況剪也有“絞刀”之別稱,為何刀刻就不能稱為剪紙呢?

事實上,剪鏤刀刻的痕跡確有差異,其應用的技法也有難易之分,因此,世人認為刀剪並用的作品可統稱為剪紙,而純刀刻的作品可稱為刻紙,於是剪紙分類上就有剪紙、刻紙之分了。

南京剪紙是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種鏤空藝術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據史書可考,明代已流傳民間。

目前新一代的南京剪紙人在張方林大師的帶領下正在茁壯成長,他們中除了張方林的兒子張鈞、侄女張瀅、外甥歐堅,還不乏外姓非親的徒弟陳尤,張方林大師博大的胸懷,將自己的所學所會毫無保留的傳承給了年輕的一輩,相信南京剪紙的輝煌會在這些青年人的手中更加璀璨奪目。

揚州是中國剪紙流行最早的地區之一,早在唐代,揚州已有剪紙迎春的風俗。立春之日,民間剪紙為花、春蝶、春錢等,或懸於佳人之首,或綴於花木之下,相觀以取樂。據傳,嘉慶、道光年間,著名藝人包鈞的剪紙,花、鳥、魚、蝶無不神形兼備,故有“神剪”之稱。

新中國成立後,揚州剪紙得到了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視。1955年,揚州成立了民間工藝社。1979年剪紙藝人張永壽被國家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20世紀50年代的《百花齊放》、70年代的《百菊圖》和80年代的《百蝶戀花圖》三部剪紙集為其代表作。揚州剪紙題材廣泛,有人物花卉、鳥獸蟲魚、奇山異景、名勝古蹟等,尤以四時花卉見長。

陝西省延安北部安塞一帶流傳的剪紙。其形式很多,有窗花、門畫、炕圍花、掛簾花、窯頂花、桌裙花、枕花、鞋花、牌牌花、圍肚花等等。內容分幾種,一是用於春節美化環境,吉祥如意的題材很多,如飛禽、花草、牛羊豬狗、獅子老虎等;二是用於婚娶裝飾洞房的,多石榴牡丹、成雙鳥禽等;三是用於製作刺繡、布玩具底樣的,多雙石榴、雙桃、虎娃等圖案;四是用於迷信禮儀的,有財神爺、灶王爺,還有用作招魂的紙人等。

甘肅省慶陽、平涼兩個地區流傳的剪紙。隴東剪紙歷史久遠,風格粗獷誇張。東部的正寧、寧縣、合水、慶陽、華池、環縣等地剪紙較為古樸雅拙;中部西峰、鎮原一帶風格秀麗工整;西部涇河上游的平涼、涇川、崇信、華亭、莊浪一帶風格較為簡潔明快。

題材上多飛禽走獸、民間故事、戲曲人物、四季花卉等。就其形式看有門花、炕窯花、窯頂花、箱櫃花、糧囤花、燈籠花、喜花、吊簾花、禮花、壽花和刺繡用的底樣等。

山西的浮山有“剪紙之鄉”的美稱。其剪紙遍佈全縣並流行於晉南一帶。其形式有窗花、禮花等。最有特色的是十二個月“橋花”串連起來,用於兒童生日慶賀。

浮山剪紙廣泛用於生活中的服飾、枕頭、兜肚、遮裙、錢包、鞋帽、手帕的刺繡底樣,以及喪葬、祭禮、祈禱所需的紙幡、金銀山、橋馬人物、鬥旗等。還用於農家門簾、桌圍、椅搭、蓋巾、被褥、花布的刷印和剪貼圖案。

河北蔚縣剪紙,相傳已有兩百年曆史。以窗花見長,“天皮亮”可說是最早的窗花形式,即在雲母薄片上繪圖著色進行裝飾。後來河北武強縣的木版水印窗花傳入,吸取其色彩特點,仿“天皮亮”透明效果,以刻代剪,形成蔚縣剪紙的獨特風格。蔚縣剪紙以“陰刻”和“色彩點染”為主,故有“三分工七分染”之說。題材多取自戲曲人物,也有花草魚蟲、飛禽走獸等吉祥形象。

剪紙的紋樣大致可以為:人物、鳥獸、文字、器用、鱗介、花木、果菜、昆蟲、山水等,還有人提出加上世界珍奇、現代器物兩類,共計11類。

又中國剪紙的特點,表現為題材的寓意,所以寓意可作為分來的依據,由此可分為:納吉、祝福、怯邪、除惡、勸勉、警戒、趣味等七類。

有人認為剪紙的分類應以用途為據,由此可分為:

(1)裝飾類:貼於它物之上以供欣賞或增加它物之美的剪紙,如窗花;

(2)俗信類:用於祭祀、祈福、怯災、怯邪、驅毒的剪紙,如門神;

(3)稿模類:用於版模、印染的剪紙,如繡稿;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