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八十八章 剪紙(1)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十八章 剪紙(1) (1 / 3)

一把剪刀,一張紅紙,它們本過著平凡的生活。然而有一天,它們遇到一雙巧手,剪刀開始在紙上飛舞,紙張在手指間跳動,只見“荷塘內荷花盛開,螃蟹歡行,鴛鴦戲水,魚兒嬉逐,草茂蜓飛”,紅紙“活”了,而賦予它生命的雙手正是高少蘋的,這是她作為剪紙達人的絕活。

今年43歲的高少蘋是漳浦人,剪紙可牛了,家裡放滿一個架子的榮譽證書就是一個證據。不過,更牛的是就算她在聽歌的時候,別人聽的真是歌,然而到了高少蘋這邊,她聽到的是“一把剪刀劃破紅紙的聲音”,所以當一首《兩岸一家親》剛剛演奏完畢,僅僅再過三分鐘,一幅高1.1米、長1.6米的作品《一家親》也在腦中形成了。

“剪紙是一門藝術,也可以有個性,就看你怎麼去創造和發揮了。”高少蘋很有想法,經常實行“零突破”,她目前已經擁有漳浦最大的個人剪紙展廳,作品從“尋常百姓家”,飛到廟堂“王謝堂前燕”,比如其根據出土文物青花瓷,創造出青花瓷剪紙系列,因為巧妙留白、立體感及鏤空感強,甚至成了國家外交部門饋贈外國友人的禮品,所以在法國、新加坡等地都有她的“粉絲”。

最近,高少蘋又愛上了網路語言,當要創作一幅以“和諧”為主題的剪紙時,她馬上就想到了網路上的“河蟹”、“荷蟹”:以“荷”諧音“和”、“蟹”諧音“諧”,以鴛鴦代表家庭。

“我創作這幅剪紙,祝福家庭、社會和諧,各族人民各界人民團結和睦。”高老師說,瞧這創意,構圖豐滿,畫面生動,“螃蟹、鴛鴦”可都是傳統剪紙元素,一經組合,立意出現,又不顯得突兀。

中國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在中國,剪紙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交融於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傳承賡續的視覺形象和造型格式,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資訊,表達了廣大民眾的社會認以、道德觀念、實踐經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認知、教化、表意、抒情、娛樂、交往等多重社會價值。

2006年5月20日,剪紙藝術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中國申報的中國剪紙專案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月,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為中國剪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紙的發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漢時代(公元前6世紀),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紙藝術的出現的,但當時人們運用薄片材料,透過鏤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藝品,卻早在未出現紙時就已流行,即以雕、鏤、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絹帛,甚至在樹葉上剪刻紋樣。

《史記》中的剪桐封弟記述了西周初期周成王用梧桐葉剪成“圭”賜其弟,封姬虞到唐為侯。戰國時期就有用皮革鏤花,(湖北江凌望山一號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銀箔鏤空刻花(河南輝縣固圍村戰國遺址出土文物之一),都與剪紙同出一撤,他們的出現都為民間剪紙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南北朝時期《木蘭辭》中就有“對鏡貼花黃”的詩句。而中國最早的剪紙作品發現,是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時期(公元年)五幅團花剪紙。這幾幅剪紙,採用重複摺疊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擋的處理手法。

唐代剪紙已處於大發展時期,杜甫《彭衙行》詩中有“暖湯濯我足,翦紙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紙招魂的風俗當時就已流傳民間。現藏於大英博物館的唐代剪紙均可看出當時剪紙手工藝術水平已極高,畫面構圖完整,表達一種天上人間的理想境界。

唐代流行頡,其鏤花木版紋樣具有剪紙特色,如現藏日本正倉院的“對羊”,其羊的紋樣就是典型的剪紙手工藝術表現手法。唐代民間還出現了利用剪紙形式製作的漏版印花板,人們用厚紙雕刻成花版,將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麗的圖案。

另外,在敦煌莫高窟也出土過唐代及五代的剪紙,如《雙鹿塔》《群塔與鹿》《佛塔》等都屬於“功德花紙”一類,主要是用來敬供佛像,裝飾殿堂、道場。其畫面構圖複雜,有具體的內容,外還有《菩薩立像》《持幡菩薩立像》等水墨畫鏤空剪紙,是剪紙與繪畫相結合的作品。

南宋時期,已經出現了以剪紙為職業的行業藝人。據宋人周密《武林舊事》中記載,此時杭州的“小經濟”多達上百種。其中就專門有“剪鏃花樣”者,有的善剪“諸家書字”,有的專剪“諸色花樣”。

宋代造紙業成熟,紙品名目繁多,為剪紙的普及提供了條件。如成為民間禮品的“禮花”,貼於窗上的“窗花”,或用於燈綵、茶盞的裝飾。宋代民間剪紙的運用範圍逐漸擴大,江西吉州窯將剪紙作為陶瓷的花樣,透過上釉、燒製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間還採用剪紙的形式,用驢、牛、馬、羊等動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戲的人物造型;藍印花布工藝製作的鏤花製版是用油紙板雕鏤成紋,刮漿印花的花版紋樣就是採用剪紙的技法,有陰、陽刻之分,長線要割斷,以點分虛實。

明、清時期剪紙手工藝術走向成熟,並達到鼎盛時期。民間剪紙手工藝術的運用範圍更為廣泛,舉凡民間燈綵上的花飾,扇面上的紋飾,以及刺繡的花樣等等,無一不是利用剪紙作為裝飾成再加工的。

而更多的是中國民間常常將剪紙作為裝飾家居的飾物,美化居家環境,如門棧、窗花、櫃花、喜花,棚頂花等都是用來裝飾門窗、房間的剪紙。

剪紙藝術雖然來自於民間,但到清代已經成為全民性的藝術,就連當時的皇親國戚也都離不開剪紙。北京故宮的坤寧宮是清代皇帝結婚時的花燭洞房。按照滿族人的風俗,宮殿前後窗的窗紙都是裱糊在外面的。

牆壁用紙裱糊,四角貼有黑色的“囍”字剪紙角花,頂棚中心是黑色的龍鳳團花剪紙。宮殿兩旁的過道牆壁上也貼有剪紙。從剪紙的紋樣、用料、用色來看,與普通農家的頂棚花、牆花相比,除了剪紙圖案稍大以外,基本沒有差別。

20世紀初“五四”新文化運動,在先進知識分子蔡元培、魯迅、劉半農、周作人等倡導下,建立了中國民俗學的雛形。他們廣泛收集民間文學資料,同時也努力收集民間美術作品,其中就有民間剪紙這一項。30年代,藝術家陳志農在北京開始

了民間剪紙的研究與創作。他用速寫和剪影的形式描繪了老北京大量的風俗民情,串街小販、作坊工匠、食攤茶挑、集市廟會、市井閒人等。

20世紀40年代,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剪紙開始出現。1942年,毛澤東發表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文藝方針。

此後,延安魯藝的藝術家陳叔亮、張仃、力群、古元、夏風等人開始學習當地具有深厚群眾基礎的民間剪紙,對民間剪紙進行了蒐集、發掘、整理和研究,並創作出了一大批反映邊區人民生產、生活、戰鬥的新剪紙。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