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刷、刷幾下子,可把鐵棒削得火星閃爍,鐵屑飛濺。而刀口不缺,刀刃不卷,仍舊鋒利無比,這大概就是古人所說的“削鐵如泥”吧!
保安腰刀還有一個特點,如果試刀鋒,可從頭上鋝下幾根頭髮來,把其中一根頭髮橫放在刀刃上,只要輕輕一吹,頭髮立刻斷了;接著又吹第二根、第三根……每根都是瞬即斷為兩截。這種腰刀還可以用作宰牲和餐具,削吃羊肉,更是方便、衛生。
保安腰刀鋒利無比。削鐵,刀口不缺,刀刃不卷。削髮,只要把頭髮放在刀刃上用口輕輕一吹,頭髮立即就斷。傳統的製作工藝十分複雜,工序多者達80多道,少者也有3040道。一般是先把擇好的鐵反覆鍛打,然後劈開加鋼,最後淬火而成。其中製坯時的加鋼、煉燒後的淬水至關重要,恰到好處的處理能保證刀具剛韌相濟。
僅製作刀柄一項,就要對黃銅片、紅銅絲、白鐵絲、牛角、塑膠等不同材料分別進行加工,然後將其巧妙疊合膠鉚而成,雕繪上種種栩栩如生的精美圖案,拋光打磨完畢,頓生五光十色,耀人眼目。
刀面上刻有七顆星、五朵梅、一條龍、一把手等圖紋,紋飾精細;刀柄由紅、黃銅片和鋁片、牛角等材料疊合鉚成,打磨後色澤豔麗,猶如彩錦;刀鞘多為鐵鞘銅箍,配以裝插的鋼製鑷子,既增添了刀鞘式樣的美觀,又可以防止刀體從鞘中滑出。
保安腰刀是保安族歷史上一代代流傳下來的傳統手工技藝,也是保安族人民經數百年歲月,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辛勤勞動鍛造出來的民族文化瑰寶。
保安人制作腰刀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保安人經過七八百年打製保安腰刀的豐富經歷,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生產工藝流程,特別從定居於大河家以後,保安人憑著勤勉與智慧,在艱辛的打刀生涯中,從傳統打刀技藝的基礎上,不斷吸納先進技術,提高錘鍊技術,形成獨具民族特色的工藝品,以工藝精巧,樣式美觀,刀刃鋒利而受到人們的喜愛。
保安腰刀與人們熟知的藏刀、蒙古刀一樣,既是生活用具,也是一種裝飾品。當然,也是饋贈貴賓親友的首選禮品。保安腰刀作為保安族原汁原味保留下來的民族文化,以造型優美、線條明快、裝潢考究而風行與西北一帶,甚至在一些阿拉伯國家也頗有名氣。因為保安腰刀不僅是保安族傳統工藝的一部分,他更是保安族人民血液與靈魂的一部分。
冶灑力海,保安族,1973年剩餘甘肅省積石山縣大河家鎮甘河灘村,家族世代打製保安腰刀,伯父冶陝家寶系魚刀的創始人,父親冶古白更是保安族地區有名的制刀能手,2007年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安族要到鍛制技藝”傳承人。
冶灑力海從小就出入家中的腰刀作坊,耳濡目染,深得保安腰刀的製作要領。16歲時便可以獨立完成所有工序,善於製作馬頭刀、波日季、雅吾其等品種,尤其擅長家族獨門傳授的魚刀。目前,冶灑力海是首屈一指的魚刀製作能手,他一直堅持以純手工打製魚刀,製作的魚刀精緻美觀、經久耐用,在保安族地區享有盛譽。
打製一把傳統的保安腰刀,要經過選料、熔化、鍛打、加鋼、淬火、刻膛、起刃、鑽眼、整形、定製花紋、打磨拋光等40多道工序,有的刀子甚至有80多道工序。由於在加鋼淬火、刀體修飾等方面的技術日漸精湛嫻熟和多樣化,保安腰刀的品種也得以不斷增繁,相繼出現了十樣錦、波日季、雅吾其、雙落、滿把子、珠算刀、折花刀、魚刀、西瓜頭、馬頭刀等各種特色品類。
僅製作一把刀柄一項,就要對黃銅片、紅銅絲、白鐵絲、牛角、塑膠等不同材料分別進行加工,然後將其巧妙疊合膠鉚而成,雕繪上種種栩栩如生的精美圖案,拋光打磨完畢,頓生五光十色、耀眼奪目。
而刀面上刻有七顆星、五朵梅、一條龍、一把手等圖紋,紋飾精細,刀柄由紅、黃銅片和鋁片、牛角等材料疊合鉚成,打磨後色澤豔麗,猶如彩錦,刀鞘多為鐵鞘銅箍,配以裝插的銅製鑷子,增添了刀鞘樣式的美觀,又可以防止刀體從鞘中滑出。
每戶保安人家都有鐵匠,每位鐵匠都有自己的特定刀面圖案,有的圖案是某位鐵匠的標誌代號,有的圖案蘊含著一個美好的傳說,或者記載著一個悲壯的故事。
保安腰刀熔鑄著保安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華,見證者保安族形成發展的歷史,真是的反映著保安族的文化傳統、民族精神和文化風格,蘊含著保安族人民特有的精神追求、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想象力和創造力,是保安族的文化象徵,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乃至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秀代表作。
享譽世界的保安腰刀曾經是保安族人民的一種文明圖騰和象徵,它讓保安族的文化傳承歷史在浩如煙海的民族民間文化中走過了一段艱辛而又不乏光環的苦旅。然而,在市場經濟成為一種歷史潮流和時代最強音的今天,保安腰刀卻面臨著一種令人擔憂的尷尬。
在2006年6月10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日前夕,作為保安族最具代表性的保安腰刀的鍛制技藝被列入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從文化傳承和保護的角度講,這是一個難得的契機。但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保安腰刀的保護現狀並非十分樂觀。
保安腰刀的產生和發展一直伴隨著保安族的發展歷史,體現著保安族人的勤勞智慧和審美意識。作為一種獨特的民族傳統工藝品,保安腰刀以其精湛的製造工藝、豐富奇特的文化內涵、完美精緻的造型以及經久耐用、物美價廉的特點而享譽海內外,與新疆的英吉莎小刀、雲南的阿昌刀齊名天下。
甘肅省文化廳廳長馬少青不僅是一位地道的保安族人,同時也是保安族族源問題的潛心研究者。他說,關於保安族的族源之說,在學術界眾說紛紜。
一種是以蒙古人為主的說法,另一種是回族為主的說法,第三種是以色目人為主的說法。第三種觀點的支撐是,保安族以信仰***教的色目人與回、藏、蒙、土等民族長期交往,自然融合而成。
馬少青比較贊成這種說法,他認為這種觀點較可信,並且尊重了本民族的意願,也與各種歷史傳說、語言特色、人種特徵以及生活習俗等相吻合。
保安族族源問題也許仍是今後一個時期進行研究探討的話題,但也許就是這樣一個複雜變遷的歷史軌跡,才讓保安腰刀蒙上了一層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神秘色彩。
保安腰刀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長期以來,保安族人民用自己獨特的冶鐵技術創造了燦爛的腰刀文化。新中國成立前,保安族貧苦農民為了謀生,男子大多從事副業,冶鐵手工業是其主要專案之一。
據大河家鎮一位年長的保安族老匠人講,那時高趙李家村共有100多戶人家,其中鐵匠佔到全村人口的一半左右,有的一戶人家就有兩個鐵匠,甚至一家幾代人都從事冶鐵手工業。到1949年,高趙李家村的男人幾乎全部是鐵匠。
他說,冶鐵技術的傳授,大都是父子相傳,技術高超的匠人才收學徒。冶鐵的匠人,大部分是半年耕種,半年打鐵,農忙時務農,農閒時打鐵。只有少數人完全脫離農業生產。
也許正是在這樣一個獨特而又頗具民族文化內涵的環境氛圍的作用與刺激下,1957年,當時的地方政府就把分散的制刀工匠組織起來,在大河家鎮建立了刀具廠,並開始成批生產保安腰刀。
其後,隨著保安腰刀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產品逐漸暢銷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四川、西藏、內蒙古、雲南等地,有的還遠銷我國港澳地區及日本、印度、沙特、尼泊爾及西歐各國。
搜【完本網】秒記網址:anЬen.МΕ 書籍無錯全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