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為何會開始打製刀具?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
傳說從前保安人居住的地有一年突然出現了一個魔鬼,隔三差五就下山到村子裡掠取姑娘。勇敢善良的鐵匠哈克木,為了能消滅魔鬼,手持鋼刀前去與魔鬼搏鬥,卻怎麼也傷不到魔鬼。
正當哈克木一籌莫展時,一位老人給他託夢說:“孩子,有一種叫“波日季”的腰刀可制服魔鬼,對面山上有個天池,天池西邊有棵老樹,你按照此樹的葉子打一把腰刀,並記住在刀面上要鑿上有樹葉的圖案,這樣的做出來的刀就能夠消滅魔鬼了”。
哈克木遵照託夢老人的話精心打製了“波日季”腰刀,殺死了魔鬼,救出了許多姑娘,而從此保安族人民也開始打製刀具了。“波日季”就是最早的保安刀的樣子。
傳說總是浪漫的,但根據歷史學家的研究,保安族之所以以打製刀具著稱,也是環境所迫。保安族的先祖雖然是中亞的色目人工匠,但是定居在青海後,他們也是以種地為業,是個典型的農耕民族。
但自1865年保安族移居大河家地區之後,保安族內部的貧富差距發生了顯著變化。大多數保安族人賴以生存的土地日漸集中到少數人手中,結果導致大量失去土地的保安族農民迫於生計而進入手工業,以打製刀具謀生或者補貼家用。
最早的刀匠被人鄙視,被稱為“討吃的匠人”。但也就是在這種生存和輿論的壓力下,保安族刀匠精益求精,最終在他們的努力下,將保安刀變成了一個民族的“名片”。
很多保安刀上都有一個“一把手”的圖案,說到這個圖案的來歷,還和一段民國往事有關。民國時期,大河家地區處在民國軍閥馬步芳的統治下,政治黑暗,民不聊生。
這時當地的貪官汙吏為了討好馬步芳,強令當地一位有名的保安刀匠在一個月內打造一百把質量優良的保安刀,否則就砍掉他的一隻手。刀匠不從,最終惱羞成怒的貪官汙吏就砍掉了這名刀匠的一隻手。
而當地同族刀匠為了紀念這位剛直不阿的匠人,就開始在刀上鑿刻五指併攏的“一把手”圖案,解放後這成為了保安刀的出口統一標識。
和其他中國名刀一樣,保安刀也並非只有一種,而是有各種各樣的形制。其中比較出名的除了前面提到的“波日季”外,還有“什樣錦”、“馬頭刀”和“魚刀”等形制。
“波日季”整個刀體形態呈長方形,刀刃與刀柄之間的比例為1.33∶1,刀柄與刀刃的長度相近,刀柄寬度小於30mm,呈橢圓形,便於抓握,其整體比例便於在就餐時使用大塊肉類,割肉剔骨。
“什樣錦”屬於方頭直刀,特點是刀扳平直,刀刃折轉突兀,形成三角形刀尖和強勁的切割面,顯得剛直威猛。其名“什樣錦”為唐菖蒲花的別稱,葉似長劍,寓意愛戀、長壽、康寧、福祿。其刀柄是由銀、銅、石、珠、牛角等十樣東西疊加製作而成的,璀璨奪目。
以上這兩種刀屬於傳統的保安刀具,其特點是刀柄端直,既無護手,也無刃舌。“魚刀”則是一種來自印度的折刀改進而成的,改進後的保安魚刀汲取了印度魚刀的小巧還有著保安刀的堅韌,十分實用。
“馬頭刀”則是一種式樣簡樸、價格低廉、使用輕便,切、割、刮、削都十分稱手的小刀,深得牧區人民的歡迎。
保安刀之所以堅固鋒利,主要是在打造時有一道特別的工藝。這一道工藝的名字叫作“加鋼”,具體方法是在鍛打刀坯的時候,在刀坯中間才開一個空槽,將鋼片塞入其中,然後再反覆鍛打。
這樣最終制成的保安刀屬於包鋼刀,刀刃部分為堅硬鋒利的鋼材,包著刀刃的部分則是韌性較強的鋼材,如此做成的刀不僅鋒利而且堅韌耐用。
保安刀中的精品則被稱為“折花刀”,其主要特點在於刀身的製作更加複雜,在“加鋼”工序中,不是隻加一片鋼片,而是前後一共加入四十片鋼片,與四十片鐵片合併鍛打,再將毛坯置入爐中鍛燒,兩頭用火鉗夾牢,像擰麻花一樣先右擰後左擰,這樣燒化一次擰一次,達到右擰8轉,左擰7轉,最後做成的刀不僅堅韌鋒利,在刀面上還會有繁複的花紋。
這種“折花刀”在過去需要刀匠花費一年左右的時間才能製成,但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一個月左右便能做好。
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從事打造保安刀打造的保安族人越來越少,但是打造保安刀的保安族刀匠仍然不乏其人,繼續傳承著這凝固的歷史。其中有著保安族人民不屈不撓鬥爭的縮影,也有貪官汙吏、土豪劣紳讓保安族人民流下血淚。
保安腰刀是甘肅特有少數民族保安族的傳統手工藝品,堪稱保安族文化的大動脈,與戶撒刀,英吉沙刀併成為中國少數民族三大名刀。保安腰刀是保安族傳統的手工藝製品,主要產於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大河家鎮、劉集鄉及周邊地區。長期以來,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一直是維繫整個保安族生存的重要手段,也是保安族經濟文化的命脈。
保安族居住在甘肅省臨夏境內的積石山縣大河家。現有人口11000多人,信仰***教。這裡水草肥美、林木蔥鬱,泉水潺潺。據說是大禹治水的源頭。保安腰刀是保安族傳統的手工藝製品,主要產於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大河家鎮、劉集鄉及周邊地區。
長期以來,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一直是維繫整個保安族生存的重要手段,也是保安族經濟文化的命脈。保安腰刀與藏刀,蒙古刀齊名。保安腰刀造型優美,線條明快,裝潢考究,工藝精湛。它不僅是生活用具,也是別緻的裝飾品和饋親贈友的上乘禮品。因此,深受西北各族人民的歡迎,在阿拉伯國家也頗有名氣。
保安人打製腰刀的歷史久遠,保安腰刀的出現與元代的軍事活動密切相關。1227年成吉思汗東征時,把部分來自中亞的官兵和工匠留在青海同仁地區。
這部分色目人與當地蒙、漢、回、藏、土等各族人民相鄰而居,互通共融,逐步形成了保安民族。在保安城定居以後,他們中有許多人從事手工業生產,出現了鐵匠、金銀匠、木匠、鞋匠等行業。
當時的鐵匠主要製作土槍、弓箭等,一脈相通的冶鐵技術使他們具備了雄厚的制刀資質。保安族遷徙到大河家以後,受生活條件的影響,他們自己製作的腰刀在用以自衛的同時也具有了商品的性質,於是保安族開始用腰刀交換牧民的牛羊和其他日常用品。從此,保安族腰刀和經濟發展緊密聯絡在一起。
保安腰刀種類繁多,各具特色,比較著名的腰刀有:“什樣錦“、“什樣錦雙刀“、“雅王其“、“波日季“、“一刀線“、“雙落“、“滿把“、“扁鞘“、“蒙古刀“、“哈薩克刀“、“魚刀“等等。規格多為5寸、7寸、10寸三種。
刀面上,分別鐫刻著手、龍、梅花等各種圖案。其中,最漂亮的還數“什樣錦“。這種腰刀造型優美,線條明快,裝潢考究,工藝精湛。刀柄均用什樣錦鑲嵌而成,圖案協調華麗。金黃、翠綠、湛藍、黛黑、銀白、桃紅……
五彩繽紛,並夾有朵朵梅花。銀白色的刀鞘,包著三道棗紅色的銅箍,分外璀璨奪目。刀鞘上端有個小孔,掛有別緻的紫銅環子。拔刀出鞘,刀鋒閃閃發亮,寒光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