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八十三章 原始黎陶(1)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十三章 原始黎陶(1) (2 / 2)

劉梅珍說,如今黎陶也出現在很多農貿市場上,但是很少有人購買。一則因為黎陶本身比較古樸、簡單,與當代人追求精緻美觀的生活理念格格不入,二是因為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生活方式發生了極大改變,黎陶製品已不再能滿足當代人的生活需要。如今,黎陶製品主要用於家庭、酒店等裝飾擺設。“酒店用於藝術擺設的比較多。”

劉梅珍稱,黎陶用的土主要為高嶺土,陶土質地細膩而富有黏性,且多見於田地、山裡,採製陶用土,需要挖3米至5米深。製陶過程中,不能在水中撒鹽,否則容易炸裂。

用清水和泥,透過拍片、捏製、畫圖,將陶坯做好之後,還要在陽光下曬上7天至10天,等陶坯曬乾之後,再堆起柴火,將陶坯放在火上進行燒製。

如今,黎陶還出現了一個新的燒製方式—汽窯燒製。與傳統燒陶方式相比,汽窯燒製有何特點?劉梅珍認真道,傳統的燒陶方式,因為是用柴火進行燒製,燒製溫度較低,一般在700攝氏度至800攝氏度之間。

燒製出來的黎陶製品,色澤相對淺些,而且,在黎陶燒製出來之後,趁著高溫,製陶人會用吉祥水撒在陶器上,待陶器冷卻後,便會呈現自然的黑色斑點,即自然的圖案。劉梅珍坦言,直到如今,一般的小型陶器依舊會採用傳統燒陶方式。因為大型的陶器,用柴火燒製,不容易燒透。

劉梅珍解釋,如今黎陶的燒製,除了一些家用器皿之外,主要以大型工藝品為主。汽窯燒製的溫度約為1200攝氏度。“因為是高溫燒製,所以這樣的陶工藝品比較堅硬,顏色也比較深。”雖然同為黎陶製品,但是經過不同的方式進行燒製,其呈現出的效果也有所不同。

汽窯燒製而成的黎陶,與傳統黎陶,是否有質的變化?這也引出了一個新的問題:什麼樣的黎陶才是傳統意義的黎陶?“傳統意義的黎陶就是用柴火燒製的。”劉梅珍在面對這個問題時,也顯得有些迷茫。在她看來,傳統的黎陶就是露天燒製的黎陶,用汽窯燒製的黎陶,雖然燒製方式不同,但是其本質一樣,屬於創新的黎陶。

雖然黎陶有了創新,但依舊有其獨特性——不能上釉,只能保持其傳統的色彩。“上釉,必須用細土,高溫容易融化。但是黎陶用的是粗土。”劉梅珍說,他們曾經試過給黎陶上釉,但是一旦上釉,就需要1300攝氏度的高溫,經過化學反應後才能成功,目前,黎陶的燒製溫度還達不到那麼高的溫度。如果使用低溫釉,則對身體有害。因此,黎陶的一大特點便是其原始的泥土色彩。

作為國家級非遺專案,黎陶的燒製有了創新。那麼,在創新與傳統的傳承之間,製陶的藝人們會作何選擇?在昌江,劉梅珍帶著村裡人開辦了昌江保突黎陶製品專業合作社。“我們採用兩種方式進行製陶。”劉梅珍笑著說,他們用傳統方式製作小型陶器,如碗碟等,用汽窯製作大型的陶工藝品。

她希望,透過兩種製陶方式,能讓人們記住傳統的製陶工藝,也能將製陶工藝轉化為經濟。在三亞布曲村,董亞風和其他村民,則始終堅守著傳統的製陶工藝。“因為我們處於風景旅遊區,所以我們跟天涯旅遊區合作,做黎陶旅遊工藝品。”

黎陶在海南有一個民族他們是這個島嶼裡最原始的居民在千年以前,這裡一直遵循著古樸的傳統男耕女織,織錦製陶用這質樸的手藝自給自足在這片土地上過著恬靜平淡的生活。

在過去,黎陶曾是黎族人家中必不可缺的必需品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燒製而這些用泥土燒製出來的器具除了可以用來盛米儲糧,還可以醃製食物。

而每當開始燒製陶坯時,村裡的孩子們都會圍坐在一旁觀看,因為在燒製陶坯的過程中,人們會先圍繞著火架載歌載舞,舉行一個簡短的祈禱儀式,祈求神明的保佑。這個儀式帶著強烈的原始文化,感官心存對上天神明的敬畏。

隨著大工業時代的來臨,這些需要花費時間和辛勤的老手藝慢慢地被人們篩除機器漸漸取代了傳統的手工作業,而傳統的黎陶製作手藝也逐漸流失在時間的長河裡。

泥土之中,留住過往昔日神秘悠遠的儀式正日漸轉變為回憶中的畫幅。

如果說陶能讓泥土變得穩固,而悠久能訴說過往的話,那帶有粗狂審美的黎陶,也許是塵封黎族那些流淌歲月最好的容器。

田承泰:“一窯三百件,你可以賭到你第五次燒完剩下三十來件。但是我是要那三十來件,?我不是要那三百件。”“你以為他賭的是他的茶碗,其實他賭的是他的人生。”?感覺他手中的每個瓷器都是有生命的,有靈性的。為此我也迷了好一陣,畢竟我沒大師如此豐厚的人生閱歷和體驗。

任何一種民間技藝,都是在活下去的渴望中,掙扎著破土而出的。歷史上,昌江地區黎族由於糧食、鹽等生活物資不能自給,幾千年來都靠婦女製陶與其他民族進行物物交換而來。就如同羊阿婆,製陶只是為了來實現自己的願望。而這種願望現在看來,僅僅只是最基本的存活要求。

羊阿婆說:“因為這個年代很窮,如果不懂得製陶的話,就沒有東西拿去換米,那時候真的什麼都沒有……女兒十五、六歲時,我也開始教她做陶,有了這個手藝以後就不怕餓肚子了。”

就這樣一做,羊阿婆從十幾歲延續到了現在的九十歲。

一個小小的黎陶雖沒有田大師做的那般精緻,但卻也要經過十一道的製作工序,看似平凡實則不凡!

走進海南昌江保突村黎族傳統陶器合作社傳習所,只見這裡擺放著黎族村民們製作的各種特色黎族陶器,除了碗、缽、盆、罐、蒸酒器等生活器皿,還有各種神態各異的動物形象的裝飾陶器。

91歲的黎族老人羊拜亮,一生燒陶,是非物質遺產黎陶專案的國家級傳承人,她如今將這個頭銜傳給了女兒和孫媳婦。每次燒陶前哼唱的“咒語”,是在請閒雜人等切勿打擾製陶,寓意著對於陶器的尊重。這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文化,羊拜亮接過了燒陶的火把,又傳給了下一代。

黎族傳統的製陶技藝,保留了我國新石器時期早期的製陶手法,是製陶手工藝中的“活化石”。2006年,“黎族原始製陶技藝”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